“公元359年,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
“谢万在北伐时不能抚慰将士,又误认为敌军抵达,导致手下士卒惊扰奔溃。”
“至于谢万,也是单骑狼狈逃还。”
“如果看在谢安的份上,当时可能就把他杀了。”
“不久后,谢万被免为庶人。”
“这件事情让谢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
“自此,谢安才开始有做官的志趣,同时也是为了恢复谢氏家族的威名。”
“可是,当时的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由于他经常待在现如今的浙江省上虞市曹娥江中游东岸东山湖,成语“东山再起”便由此而来。”
“到了第二年,谢安就应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邀约,担任他帐下的司马。”
“谢安从新亭出发,百官都为他送行。”
“御史中丞高崧对他开玩笑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众人常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
“谢安深有愧色。”
“当他到桓温的府第后,后者十分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
“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是否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
“后来,桓温去谢安的住处,正碰上谢安整理头发。”
“谢安性情迟缓,许久才理罢,让侍从取来头巾。”
“桓温制止说:“让司马戴好帽子再相见。”!”
“由此可见,桓温非常器重谢安。”
“公元361年,在桓温即将北征时,谢万病逝,谢安似乎也是看透了桓温的为人,乘机投书请求奔丧,离开了这里。”
“不久,被任命为吴兴太守。”
“之后,又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十年之后,桓温在北伐时于枋头惨败。”
“为了重立威名,桓温听从心腹郗超的建议,废黜了海西公司马奕,另立丞相司马昱为帝,即晋简文帝。”
“公元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司马昱因受制于桓温而忧愤非常,以致病重。”
“无奈,桓温上疏举荐谢安接受遗诏。”
“七月二十八日,司马昱驾崩。”
“公元373年,桓温入京朝见孝武帝司马曜,太后褚蒜子命谢安及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
“当时,建康城里人心浮动。”
“有人说桓温要杀王坦之、谢安,晋室的天下要转落他人之手。”
“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却神色不变,说:“晋室的存亡,就取决于此行。”!”
“桓温抵达后,百官夹道叩拜。”
“桓温部署重兵守卫,接待百官。”
“当时,有官位声望的人都已经惊慌失色。”
“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版都拿倒了。”
“只有谢安从容就座,他坐定以后,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呀。”!”
“桓温笑着说:“正是由于不能不这样做。”!”
“于是,就命令左右的人让他们撤走,与谢安笑谈良久。”
“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
“不久,就退回了姑孰。”
“王坦之当时与谢安齐名,可这一件事情后,中人便分出了二人的优劣。”
“当时孝武帝年幼力弱,在外又有强臣,谢安与王坦之竭尽忠诚辅佐护卫,最终使晋室得以安稳。”
“同年三月,桓温病重,暗示朝廷对他加九锡,让袁宏起草奏表。”
“谢安见后,动手修改原稿,十多天还未改好,等桓温一死,加九锡之事因此搁置。”
“桓温死后两个月,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