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我不是不懂,只是……不太敢说。”
朱晋摇了摇头,这事儿他的确不好说。
如果他是洪武皇帝,他会怎么做?
不施行海禁,东南沿海永无宁日。
施行海禁,便意味着与世界断绝,发展停滞。
这的确很让人为难。
“哦?你懂?”
刘三吾愣了一下,旋即挑了挑眉,道:
“既然懂,便畅所欲言,无须担心!”
“老夫以名节起誓,今日你我之对话,不会从老夫口中流传出半句!”
让一名大儒以士大夫名节起誓,这很难得,足见刘三吾之决心。
见此,朱晋沉默片刻,旋即缓缓道:
“自洪武四年以来,天下大定,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逃往东南沿海岛屿。”
“这些人贼心不死,一方面在国朝中拉拢士子培养党羽,一方面勾结倭寇,时不时与倭寇一起侵扰国朝沿海。”
“抢劫、屠戮、奸淫,无恶不作,以至于民不聊生。”
“为了让东南沿海的百姓不在遭受倭寇侵袭,洪武皇帝下令禁海,以隔断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以及倭寇对国朝的袭扰,此国策不可谓不妙。”
刘三吾听着朱晋的剖析,频频点头,越听越满意。
看来这孩子并非吹牛,是真的懂国事。
这番话,可谓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海禁的好处。
“海禁的好处不止这一点。”
“还有一点,那就是海禁之后,便可以杜绝万国来朝。”
“万国来朝这种看似风光的事情,算起来每次都是咱们在吃亏。”
“周边的小国上贡一些土特产,国朝就要赏赐他们大量的财宝。”
“如果国家强盛,比如强汉、盛唐,那万国来朝倒也无所谓,毕竟能扬我国威,花点钱算什么?”
“但咱大明,是在废墟白骨上建立的新朝,百废待兴,刚刚起步,还没有达到鼎盛时期,哪里有闲钱给那些小国?”
“先生可别小瞧这笔支出,今天苏门答腊来,明天阿丹来,后来爪哇来,这一笔笔支出,可都是钱,都是咱大明百姓的血。”
“万一哪个小国发生内乱,请求宗主国支持,到那时,小弟挨揍了,大哥总不能不管吧?咱大明还得出兵,这又是巨大的支出。”
“所以啊,洪武皇帝干脆就一刀切,简单粗暴的施行海禁,禁止与外国人来往,由此省掉这一大笔支出。”
“这笔钱用在百姓身上,不知能让多少百姓吃饱穿暖。”
“不得不说,洪武皇帝的确是好皇帝,会过日子,不图面子,务实。”
朱晋发自肺腑的道。
哪怕纵观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诸如朱元璋这般务实的皇帝,也不多见。
大多皇帝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为了所谓的天朝上国之威严,宁可苦一苦百姓,也要大方的赏赐外邦。
殊不知,真正的天朝上国,应该是所有百姓都能吃的起饭,天下富足安定,国家强盛。
这样的国度,才会让外邦真正的臣服、向往。
依靠撒钱换来的臣服,只不过是过眼云烟、镜花水月罢了。
今日你撒钱,赏赐于我,那我臣服于你。
明日你落难,我第一个就上来捅刀子,而且捅的最狠!
朱晋太知道那些外邦的嘴脸了。
后世那一桩桩一件件的屈辱,不正是他们给予的么?
“说得好,说得好!”
朱晋的剖析可谓是句句在理,刘三吾满意的不得了。
他欣慰的捋了捋胡须,接着道:
“海禁的好处,的确很多,皇帝,也的确是真正务实的好皇帝!”
“可既然你如此推崇海禁,刚刚为何还不敢直言?”
朱晋叹了口气。
自古以来,哪有两全其美的事?
大多事情,都是福祸相依的。
海禁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
“自古以来,便没有完美的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
“海禁也是如此。”
“虽然海禁给东南沿海的百姓带来了安定的生活,并且给国朝省下了一大笔支出。”
“但这也就意味着国朝与世界断绝了联系。”
“海上贸易,不复存在。”
“与外邦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