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浮游大宋 > 第7章 余家茶肆

第7章 余家茶肆

小茶馆里有赵新最爱的醪糟绿豆汤,汤色碧绿缀以江米醪糟,用冰凉的井水镇了,一碗进肚是炎炎夏日的无上享受。每当赵新躺在茶棚下纳凉,总会吸引一群孩子围着央他讲故事,此时坐在赵新身边给他打着凉扇的小孩叫余墩,大家都叫他小墩子,只有5岁,现在正用他的小手攥着个大蒲扇给赵新扇着凉风。这个小茶棚就是小墩子的父亲开的,现在他正坐在角落里一脸慈爱的看着奋力打着扇子的小儿子。强迫大宋的花骨朵儿伺候自己这种事儿赵新是断然不会做的,曾经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的他这点儿操守还是有的。但是小墩子是个劝不住的倔小子,也就只能由他了,反正一会儿累了,他就停下了。能让小墩子甘愿付出体力的不单单是赵新嘴里层出不穷的故事,虽然从葫芦娃到钢铁侠,俨然让赵新成了望海村孩子们心里最亲的人。年前小墩子吃炒豆呛着了,大概是不小心将豆子吸进了气管,小脸已经憋紫了,一家人正在呼天抢地束手无策的时候,赵新及时赶到,他随手抄起小墩子,用海姆立克法将小墩子救了下来,于是他也就成了余家的大恩人。小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是赵新救了他,总是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来表达感谢。

当然,他在余家搭伙的食宿费用也就全免了,绿豆汤和茶点也是无限量免费供应。其实即便赵新的食宿全都免了,他也并不算完全白吃,他给村民瞧病是不收诊金的,村民为了表示谢意总会拿一些自家产的食材来给新哥儿尝尝,一条腊肉、几个鸡蛋,总是一片心意,甚至逢年节都争相请他去家里过节。

余家有两个儿子,余墩还有一个比他大十岁的哥哥余梁,是一个壮实的青年人。严格说来,在韩姓占大多数的望海村,余家也不算是真正的本地人,他们举家迁来此处也不过十年时间,老套的家族争产戏码让庶出的余启被迫携家外迁,从京畿来到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大概要等余梁娶上一个韩姓的姑娘,他们才会真正的融入,成为被认可的望海村人。虽然没有刻意的打听过,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赵新感觉得到他们所出身的余家应该不是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只是个普通的乡绅之家。从余启夫妻的谈吐到两个儿子的教养,都不像出自一个普通的乡绅之家。出于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朴素想法,平日无事的时候赵新会教柜上的余梁一些算数和简单的记账方法,这个看似木讷的年轻人实则有着过人的天赋。但凡是赵新教给他的算数方法,他都会仔细地记录下来,勤加揣摩,遇到不会的地方一定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赵新多少有点好为人师的毛病,也不介意将大宋的数学教育推进一些,所以,只要余梁向他求教,他都会不厌其烦的给予解答。赵新甚至专门给余梁写了一本《算数入门》,从面积、体积公式到解方程式均有涉及,在序言里还将阿拉伯数字和各种数学符号都做了注释。虽然在他看来这本书还是太嫌粗陋,但是在余梁眼里这就是无价之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梁学习的也日渐深入,对待赵新的态度也愈发的恭谨。若说村民对赵新是亲切,余家对他是感恩,那余梁对他就是崇拜了。一日,余梁告诉他希望能拜他为师,在他想来不过就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师,余梁是个爱学习的好青年,他也就无可无不可的应下了。谁知余家对此却非常重视,专门办了拜师宴,还请了阖村老少吃流水席,席间余梁一本正经的行了拜师礼,搞得这么正式确实也让赵新有些意外,毕竟看起来自己还是个孩子样,虽然心理年龄他要比余梁大上几岁。

望海村是一个僻远而宁静的小村落,赵新住在这每日里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四处游荡、撵鸡逗狗,有时也会跟随村里的青壮去海里捕鱼,然后将渔获拿到附近的镇子里贩卖。村民们大多会将渔获换成盐巴、灯油之类的生活用品。赵新没有渔获,但他有袁沓一留下的钱,每次去镇上他都会沿着唯一的一条主街一路吃过去,回来的时候再给小墩子带一包松子糖。本来他准备在望海这个新手村苟到十五岁再去看看大宋的风华,怎奈钱包不允许他再耽搁了。他让余梁给他算了一下开销,袁沓一留给他的银钱花到现在,将将够他马不停蹄赶到衡阳的。因为袁沓一的托付,他无论如何都得去一趟衡阳,所以游历大宋的第一站他选衡阳。到了衡阳大概就能吃穿不愁了,因为在这个年代,能开镖局的大都是一方的豪强。不管怎么说他千里迢迢将掌门信物送过去,于楚山派也算是有恩的。

现在余梁去给他准备路上吃用的东西了,一会儿余梁回来,他就直接出发,他手里没有地图,但是心里有大致的方位。他打算一直向南走,到长江乘船西向洞庭,再折而向南去往衡阳。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