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秦州此时已是秋风吹起,你在异地他乡怎么样呢?我给你的书信不知何时到达,只怕这路途遥远,充满风波。
有文采的人总是遭到小人猜忌,命运坎坷,而那些势利小人厚颜无耻喜找人过。你和屈原一样蒙冤放逐,写一首诗投到汨罗江里诉说。
有人说,愤怒出诗人。
《论语·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经》可以使人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和鼓舞;可以观察人情风俗的盛衰,认识社会现实;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彼此感染,和谐相处;可以抒发心中不平,讽刺不良政治。
此句总结了《诗》兴、观、群、怨的四种作用,准确地反映了《诗》的本质特征,系统地表达了诗教的观点,是孔子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总结。
一日醉酒后,程俊熙感慨万千,写了一篇伤感的散文巜汉山放牛》,一边写一边连连叹气。
用QQ发给远在新疆的何有鱼何副县长,何县长说:
“你感伤个毛线,我三年后调回来肯定帮你东山再起,你给我挺住。”
全文如下:
巜汉山放牛》
我老家在汉山的东边,房后是一片很大的树林,从我记事直到参加工作,主要干了两件事,放鸭子和放牛,但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放牛。小孩子贪睡,每天早晨,不是被父亲吼醒,就是被竹条子抽醒,然后睡眼朦胧地,赶牛上坡。
太阳从马鞍山上跳岀来,朝霞满天,马鞍山像一个马鞍子,紧挨着汉山。阳光从马鞍山上泻下来,照亮了汉山、钟宝寨水库、池塘、稻田、玉米地、松树、檀木树、槐花树、灌木丛,直到地上明暗各异的苔藓。放牛娃无心欣赏这些,除非是夏天红彤彤的火烧云,或雨后的彩虹,才会使我站在大石头上,无聊时看几眼。
牛不是一头,是三四头,前边赶两头,第一头牛得速度适中,牛绳要长过第二头牛,第二头牛得老实巴交,牛绳合适,后边一头牛性子得温和,最好是温顺的母牛,长着尖角的公牛,如果迫不及待往前赶,岂不会冲撞中间的我的小屁屁?多半还有一头牛犊子,蹦蹦跳跳四处乱窜。到了黄昏,我得赶牛下山,控制前牛的速度,得放或拉牛绳;防范后牛的冲撞,得用竹棒打或灵敏地躲闪;牛跑我得勒紧缰绳,勒不住就得七扭八趔跟着跑,跌跌又撞撞。
那时的我粗布烂衫,挥着竹杆,从这条崎岖的山路上,日升又日落,一年又一年,从一个儿童,赶成了一个少年。
牛上了坡,夏天的下午我就坐在青石板上乱瞅乱唱,困了就睡在温热的青石板上,有时醒来,“我的牛嘞?”,就满头大汗满山满坡找牛。树叶会扫红我的小腿,最常见的不是蛇,而是豁辣子,一种伏在树叶上的八足虫,被它碰一下,会起很多潦泡,我就在山上大声哭,爸妈和哥哥忙着在山下种庄稼,妈妈大声问,“咋了?”
我大声答,“豁辣子豁了。”
妈妈大声说,“莫啥莫啥,一会都好了。”
我得不到安慰,哭得更大声了,但活路撵着庄稼人,没人理我。
作为穷人家的孩子,慢慢地,我学会了遇事得自己忍,自己扛。百密一疏,就有乡亲找到家里,说牛把苞谷吃了,把稻子吃了,到收成的时候,我爸就按说好的给人家送去,当赔匠,挨骂自然是少不了的。
下雨了我就躲在大石头下,有伙伴了就穿着簑衣去玩修堰沟。用手掏,用树枝挖,堵一池水,突然扒开,看浊流滚滚,哗哗而下,小伙伴都很有成就感,放完又堵,堵好又放,乐此不疲。
大多是一个人,牛往哪儿吃草,人就往哪儿走,高挽着裤管,牛蝇叮牛也叮人,当时也不觉得啥,到了春季,牛蝇留下的细菌就严重感染,两腿的脓疮,密密麻麻。
后来才知道,1983年,小时侯也没有年代这个概念,就是《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水淹安康那年,我家乡的雨也是下了好久好久,爸爸说,“我们这是天落堰,靠天吃饭”,当年我家的谷子是冒着淋雨收的,眼看发绿芽,不得已才上锅里炒,满满的,一锅又一锅,妈妈用铲子翻都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