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报到的第一天,执行院长领着我了一圈行政楼五层,分布着院长们的办公室,还有党工团的办公室。转了一圈,我的医院管理研究生学历成为了介绍人口中的关键词。幸好没有校友,要不然都知道医院管理专业有多水。
每个人都是医院当权者,每个人的初次见面都很客气,这就很符合职场窍门学,大家都是混生不混熟,都是看人下菜。
执行院长还告诉我要快速把科主任认清楚,这样才好开展工作。其实我对于医院的了解,十分自信,比执行院长要多得多,我一家三代在医院工作累计时长2百年,方方面面都是会当击水。
我们家早就观察到医院的科主任,不管是临床还是行政职能,有一个基本的分类:院长战队、副院长战队、党组织书记战队和副书记战队、工会主席战队、团委书记战队,甚至还有医院主管部门领导战队。
如果是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或者部属医院的科主任那战队就更复杂了。
这些人的权力来自于对钱和岗位的把控。医院每年的预算有行政、党工团四类,都有收钱和分钱的路径;医院党政工团都有一套工作班子,那可都是不用干又苦又累的医疗工作,基本上就是没有付出没有产出的神仙岗位。
在党政工团的普通岗位都是关系户,没有不是的,因为这里不需要能干的大才,容易把院长这些高层架空。
这些年,临床科室也开始重用关系户,医疗人才竞争愈发激烈,搞点自体血回输可能在内部磨合方面省事一点吧。至于你说医术高明不高明?你看看协和医学院一年毕业多少人吧?
不管你信不信,医院还真是山头林立,这是文人相轻的臭毛病。科班出身的医生看不起赤脚医生,医疗出身的看不起护士等等这些。殊不知都是伺候病人的,天天和身心不健康的人打交道有什么可骄傲的啊!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救死扶伤真是医院的本事吗?我看不见得。
一个人年龄不同,同样的诊断和治疗,可能愈后是截然不同。病人的转归都是看个人身体的底子,即便好药好伺候,也得有付的住药的身子和心情。
我认为医院有时候就是一个无视自限性、狂妄自大的地方,这在全地球都一样。
这样一个地方国内和国外的管理体制截然不同。因为国外是强调专业性和规范性,不怎么冒险,临床创新和病人试验是另外一个体系。国内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病人不在医院去世就成,纯纯的走过场。
所有医院院长没几个爱好临床的,都爱好权力,都爱好指挥一群骄傲的人的感觉。他们往往和医疗保险支付环节搞好关系就好了,不遭罚款、大部分返款这是顶级状态。医院的日常流水足能够维持生存和发展。缺钱那是因为盲目扩张。盲目扩张那是因为供应链和人事油水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