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字。
探春微笑道:“我看这名字甚妥,寓意深远。‘湘’是泛指我们居住的潇湘馆;‘妃’则取自娥皇、女英的典故。当日舜帝不幸病逝,二位妃子悲痛欲绝,泣血于竹,遂成斑竹,世称‘湘妃竹’。林姐亦爱吟哀诗,想来日后必将化泪斑竹。因此‘湘妃’二字,正合林姐的气质。”
林黛玉听后沉吟,眼中浮起一层水雾,似有所感。
宝钗见状,赶忙道:“不如就用‘湘林’二字可好?既含林姐住湘馆之意,又比‘湘妃’更雅谧些。”
林黛玉听了终于点头,众人方松口气。气氛一时轻松愉悦。
这日取雅号的游戏,原是一件嬉笑娱乐之事。但林黛玉的神色却令人不解,似乎这个名字和那段悲伤传说,激起了她内心更深沉的感慨。
众人也都了然,林黛玉的气质与众不同,诗词歌赋中许多凄美佳句,仿佛就是写给她的。取这个名字,既显示了她独特的情怀,也预示她与那悲欢离合的故事,似乎有着某种奇特的对应。
然而这其中缘由,也只有林黛玉自己心里最清楚。
西汉刘向看着金榜,直到后世之人重视娥皇女英的典故,十分欣慰。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娥皇和女英的传奇故事,如同一曲古老的赞歌,在晨曦中缓缓回荡。她们的一生,宛如一条由孝女、贤妻到烈妇的道德长河,流淌着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正统准则。
在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她们被赋予了《母仪》篇章的首席位置,象征着她们道德的纯粹与行为的坚定。她们的形象,在史书的描绘下,仿佛成了女性典范的化身,她们的事迹被世世代代传唱。
在那个时代,她们的人生轨迹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从孝顺女儿到贤惠妻子,再到坚强烈妇,她们的每一个身份转换都是对女性角色的一次深刻演绎。她们的身影在古代社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鲜明,她们以坚定的步伐,走在那条被历史铭记的道路上。
娥皇和女英,她们的眼中流露出坚毅与智慧的光芒,她们的笑容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幽默感。在她们的心中,承载着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对社会责任的认真态度,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刘向的笔下,娥皇和女英不仅仅是史册中的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历经岁月洗礼后依然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故事,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传递着古代女性的智慧和力量。
在那古老华夏的一隅,娥皇女英,站在金碧辉煌的榜前,她们的目光似乎穿越了时间的迷雾,回到了与舜帝相伴的日子。榜上闪烁的金光,映照着她们温柔而坚定的面庞,双眼中闪现着对过往的深情回忆。
娥皇的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在追忆那些甜蜜而又苦涩的往事。女英则轻轻叹息,眼中闪过一丝淡淡的忧郁。她们的站姿优雅而坚毅,双手轻抚着金榜,仿佛在抚摸着历史的纹理。
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古代香料的幽香,金榜上刻着的是那些传奇故事,如今已成为永恒的记忆。娥皇女英的身影在金色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庄严而神圣,她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文明的传承者。
在她们心中,不仅仅是对舜帝的深情,更有对那个时代、对整个华夏文明的深刻感悟。她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回忆,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在娥皇女英的微笑和叹息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荣光与悲哀。
一日,舜之父顽突然吩咐舜:“去谷仓里检查一下粮食,看还够不够用。”
舜心中起疑,父亲平日对他漠不关心,如今忽然派他去谷仓,定有蹊跷。当即找来娥皇女英商议。
娥皇沉吟道:“父命难违,这次你还是去吧。我们姊妹在外守候,有任何变故立即相助。”
女英也点点头:“父亲年老迷糊,也许真是心血来潮。我们多提防着便是。”
舜听后,决意前去谷仓。只见父亲笑眯眯地在谷仓外等着,架起梯子让舜爬上去查看。
舜刚爬上梯子,顽就打算把梯子撤了。这时,娥皇女英忽然现身,娥皇柔声劝道:“父亲,天气炎热,让我们搬张竹椅在树荫下歇息可好?”
顽一听,高兴地点头,忘记了使坏的心思,坐到竹椅上闭目养神。
舜检查完谷仓,从梯子上轻巧跃下。娥皇女英看他毫发无损,心中暗自欢喜。
舜也明白父亲的用心,但他没有戳破,还是笑着请父亲回屋歇息。
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