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久攻不下,只得一边围困锦州,一边又分兵进攻宁远,发动起了宁锦之战。
袁崇焕指挥满桂、祖大寿、尤世禄、何可纲等,与后金军在城外搏杀,后金军打不赢,只得又退回去,专心进攻锦州,结果还是久攻不下。
就这样,打哪边也打不过,皇太极被弄得灰头土脸,最终只能败退,被袁崇焕又打出了一个宁锦大捷。
自那以后,皇太极一度意志消沉,惧怕袁崇焕。
好在宁锦之战后不久,袁崇焕就因明朝内部问题,辞职回家了,让皇太极松了口气。
可是万万没想到。
到了后金闹饥荒的时候,国内千里积雪,八旗兵饭都吃不饱,又有兄弟们掣肘,汗位不稳定,朝鲜蒙古不听话,内外交困。
这个时候崇祯即位,袁崇焕居然又回来了!
还成了蓟辽督师!
可以想象当时皇太极的心情。
皇太极秒怂,第一时间派人出使,主动要跟袁崇焕议和。
这是第二次议和。
那时袁崇焕也刚刚上任,也忙于整顿内部,也怕后金狗急跳墙,但又深知崇祯强硬、不可能答应议和。
便企图用缓兵之计,开始跟皇太极扯皮。
皇太极第一次派人去信,信中写道:“我愿罢兵,与君共享太平。”
此次议和与上次不同,主被动异位,上次是明朝主动,后金漫天要价,这次换成皇太极主动,属于皇太极认怂。
上次议和的时候,袁崇焕送去敕书,皇太极曾说“印大且偏”,怀疑敕书是假的,这次袁崇焕干脆一摆手,说道:“印章不符,回去重写。”
皇太极老老实实,干脆不盖后金大印了,第二次去信,写道:“今我两国复寻前盟,天地为鉴重修和好,若非诚心、有违此誓,甘受天谴。”
诚意满满。
袁崇焕肉麻了一下。
袁崇焕这人就是不太擅长扯皮,眼见皇太极这么诚恳,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绝了,直接跟皇太极商讨起了议和方式。
袁崇焕的意思很简单,只要把这些年抢夺的土地归还,再把这些年抢夺的人口归还,再以大凌河为界,后金再去掉年号,就答应议和。
皇太极不干了。
那时的皇太极本来期待着,只要明朝能够承认后金,到时候自己和朝鲜蒙古一样也成为明朝藩属,就可以找明朝要点粮食吃、救济一下了。
但一听说所谓议和,居然要“还侵地,归叛人,去年号,大明存建州。”直接就懵了,去信问了一句:“为什么?”
袁崇焕回信道:“因为自古以来……”
皇太极怒了,越想越气,心想我凭本事打下来的地盘,你谈什么自古以来……
找明朝救济是没希望了,皇太极堵上了老本,力排众议带上了大军主力,绕道蒙古千里奔袭,这才有了后金军突击蓟门,引发了己巳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