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明末:从秀才到军阀 > 第47章 大凌河之战往事

第47章 大凌河之战往事

八百里外,沈阳。

自十数年前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势力一路扩大,逐渐统一女真各部,并正式反叛明朝,建国称汗,国号“后金”。

没错,不是“金国”,也不是“大金国”,就是“后金”,而他之所以要取名后金,目的就是为了与之前宋朝时的“大金国”做自行切割。

以国号向世人表明,他与大金国并非继承关系,而是他新建的国家。

其后,后金多次与明朝发生战争,于十年前将沈阳攻占,遂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

起初,皇太极的地位并不稳定。

努尔哈赤强悍,一生都在追求权利,时刻防备着诸子夺权,在内部建立了诸贝勒大臣会议制度,以诸子和心腹相互制衡,牢牢掌控着王权。

也给皇太极继位留下了隐患。

皇太极继位之初,受制于诸贝勒大臣会议,他的那些兄弟们总是掣肘他的规划,暗中给他使绊子。

但去年一场己巳之变,改变了这种状况。

明末小冰河期,整个天下气候异常,甚至长江以南都曾出现过六月飞雪的情景,辽东地界就更不必说了,寒冷至极。

己巳之变前,辽东积雪千里,寸草不生,以至后金国内因为缺乏食物,女真各部生活困苦,遍地饥荒民不聊生,眼看就有了要亡国的危险。

彼时,日子不好过,又受兄弟们掣肘,打关宁锦又打不下,刚刚收服的东部蒙古和朝鲜也不太听话,内外交困。

皇太极只能隐忍,企图与明朝缓和关系。

恰巧就在那时,赶上天启驾崩、崇祯即位,袁崇焕被起复,而且袁崇焕居然还出任了蓟辽督师!

皇太极跟袁崇焕是老熟人了,两人之间虽说不上相爱相杀,却也差不太多。

早些年间,孙承宗因柳河之败辞官,高第出任辽东经略。

努尔哈赤一直最忌惮的就是孙承宗,那时见孙承宗没了,努尔哈赤大喜,亲率大军西渡辽河,要趁势打下关宁锦,拿下整个辽东。

高第以辽西走廊挡不住后金铁骑,企图放弃宁锦,退守山海关。

退守山海关,便意味着放弃整个关外,大明再无辽东。

遭到了袁崇焕阻止。

人常说关宁锦防线无用,殊不知当时形势,不进则退,退则更退。

一旦被后金占据整个辽东,别的不说,现在因为避战还可以退守山海关,但若将来山海关再有失,再退去哪里呢?

袁崇焕抗命,写下血书,率领满桂、朱梅、祖大寿、何可纲等,留守宁远。

这一留不要紧,等到高第放弃锦州,带着主力撤去山海关后,努尔哈赤带兵一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袁崇焕孤军作战以少胜多,打出了一个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带兵凶猛,每次攻城时,最常出现的场景便是尸与城齐,向来以彪悍著称。

却败在了袁崇焕手上。

努尔哈赤退兵,不久含恨而终。

当时明朝也不好过,宁远虽然胜了,却因为高第提前放弃锦州,导致锦州一带遭到了后金军严重破坏,关宁锦防线大打折扣。

高第被撤职,其留下的烂摊子却不得不收拾。

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遂向朝廷提议,暂时休兵与后金议和,为修复锦州争取时间。

这是第一次议和。

得到了天启帝同意,刚刚继位的皇太极忙于整顿内部,又惧怕袁崇焕与毛文龙会联合出兵,导致腹背受敌,也同意了议和。

双方各怀鬼胎,袁崇焕一边议和,一边开始修复锦州,皇太极一边议和,一边派出不太听话的二贝勒阿敏东渡鸭绿江,让阿敏去干掉毛文龙。

只要拔除东江镇,后金就可以专心攻略关宁锦,再不怕前后夹击。

但事与愿违,阿敏果然不听话,进入朝鲜后一打,见朝鲜一触即溃,打上了瘾,生出了想留在朝鲜自立的念头,没有去打毛文龙。

兄弟掣肘,皇太极无奈。

又赶上袁崇焕那边,不光派出赵率教抢修了锦州城池,还第二次修筑起了大凌河城!

大凌河城关乎右屯和广宁等辽西一带,修大凌河城就相当于要在后金门口插一把刀。

把皇太极气坏了,好不容易把阿敏劝回来,亲自率兵奔赴锦州,要教训一下袁崇焕。

可惜战况一言难尽。

锦州方向,赵率教闭城坚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