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列出一些规则要子女背诵,要有效得多。
通过父母轻松的对话,子女可以学得很多学校里学不到却在生活上非常有用的东西。父母一唱一和,子女听得入耳,也学得迅速,既没有压力,又不必考试。
子女如果加入讨论,那收效就更为显著。只是最好出于自愿,不要带有强制性,以免子女担心害怕,反而视用餐为畏途,那就适得其反了。
我们说“父母只有在卧室里才是夫妻”,意思是“离开了卧室,父母最好扮演老师的角色”,因为“家庭是子女最好的教室”,而“用餐是上课的最佳时刻”。
偏偏现代父母,用餐时不是打开收音机,便是收看电视节目。既破坏神经,又伤害肠胃,把全家人快乐学习的大好时光,全都浪费掉了,实在很可惜。
但是,需要严厉的时候,父母也不能不严厉。我们建议,平日尊重子女,一旦严厉时,板起脸来,甚至体罚子女,子女才会觉得父母是真心关心自己,否则为什么会生气到这种地步?平时温和可亲,必要时十分严厉,子女才能体会“打是疼,骂是爱”的道理。当幼小的女儿能够说出“小兰天黑了还不回家,她妈妈也不骂她,我知道她妈妈一定不爱她”的话时,就已经能够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发觉自己的妈妈比小兰的妈妈更爱子女。
父母两人,也不要同时严厉,使子女觉得无路可走。严厉的角色,尽可能让父亲来扮演。父亲严厉责骂子女,妈妈先不说话,看看子女的反应如何。若是承认错误,就告诉他向父亲说出自己的错误,并且要表示改过。再向爸爸说:“孩子那么孝顺,不希望你生气。我知道你生气是为了孩子好,现在他明白了,要改过,你就不要再生气了!”父亲说:“他要改过,我当然不生气。我只是想起我的父亲,在我小的时候,也常常为我做错事而生气,到现在我还觉得很对不起父亲,很不孝。”
父母应抓住机会,刚柔配合。因为孩子在身边的日子实在不多,如果不能随时注意教养,很快就要入学;长大以后,想教也没有机会,所以必须妥为把握。
若是子女不服,面有怨色,母亲就要从旁开导,不能说:“不要惹爸爸生气,赶快去道歉!”这样会养成子女表面敷衍、圆滑应付的不良习惯。子女的感受是“这么晚了,大家都想睡觉。妈妈不希望我再熬下去,所以要我不管心里服不服气,也不管爸爸所说的有没有道理,赶快去道歉,让爸爸不再生气,大家都好睡觉”。这种心不甘情不愿的道歉,不过是形式,毫无实质意义。中国人的事情不能够道歉了事,必须有实际行动来证明,才能够真正相信其有悔过的心。
重视子女的自尊心和自我观念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悔过也不行,错就是错,一定要受罚。父母不是法官,也不是警察,何况法官和警察,也不可能完全不顾情理。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法官、警察、小丑、挑战者、谋害者这些成分。因为这对子女没有好处,所以不需要。
对子女嬉皮笑脸,一副小丑的样子,子女学习到这种方式,反过来对父母嬉皮笑脸,请问,要如何处置?那时候再加以禁止和斥责,自己又何必做坏榜样?
大人之间,偶尔使用冷嘲热讽的方式,甚至恶言辱骂,有时候还可以收到使对方知过必改的好处。如果用这一套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子女,情形就大不相同。嘲讽就像一把利刃,直刺子女的心坎深处,不但使其痛苦难堪,而且自尊心也会受伤至极。和孩子游戏,凭着自己多年苦练的实力,当然胜过孩子。于是满口笨蛋、傻瓜、蠢牛,弄得孩子一点兴趣都没有,宁可枯坐在旁,也不愿意参与,甚至有时玩得高兴,看见父母出现,更糟糕的是,孩子的自我观念正在塑造阶段,由于相信父母,就会对父母的评语十分在意。父母说他蠢,他便以为自己真的很蠢,要不然,父母怎么会这样说呢?叫他傻瓜,他就真的变成了傻瓜。这种自我实现,并不是父母所希望的,偏偏十分灵验,最好小心加以避免。
恐吓胁迫,是神父母或鬼父母的专利。人父母知道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尽量不利用恐吓的手段来胁迫子女。但是,怒气冲天的时候,也不免说出类似“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给别人”、“你敢这样对我,看我不把你打死”或者“好啊,你竟然顶嘴,我禀告上天,让你这个不孝子嘴巴烂掉、舌头断掉”等话,父母心里也许只是想吓吓孩子,却不料幼小的孩子,却信以为真,引起很大的不安。每当有陌生人出现,就担心害怕,是不是要把自己送给这个人?嘴巴一有疼痛的感觉,也会怀疑,是不是上天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