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子女也可以轻松地进行
父母严厉地教训子女,是一种没有效果的教养方式。有人说这样做是不得已的,因为轻松地指点对子女已经失去了作用。我们则认为,教养子女最好不要走到这种地步,以免影响亲情。比较合适的方式是一开始就采取轻松愉快的角色扮演方式,使子女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可以利用子女在场的机会,父母合作演出一出短剧,让子女以观众的心情来感受,从而获得一定的教训。前提条件则是父母立即觉悟“只有在卧室里面,才是夫妻”的道理,离开卧室,便是孩子的父母,必须妥善扮演父母的角色。随时做好准备工作,要在孩子面前,通过角色扮演提供一些信息。
譬如利用全家团聚用餐的机会,父亲向母亲说明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表面上是说给妈妈听,实际的用意却在教育子女。母亲当然心知肚明,装得很有趣味,和父亲一唱一和,把父亲所叙述的事情转变为教育子女的题材。通过影射、转移和暗示的方式,使子女乐于听闻,也不致由于情绪不安而产生抗拒的心理,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吸取了教训。如果子女有疑问,由于不是当事人,也比较方便提出来。这种家人共同参与的教养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更为良好。
兹举一例:
父亲晚上回家时,故意当着孩子的面说:“今天有一个孩子,被坏人拐走了。我特意早一点回家,看到小青,心里好高兴。”母亲接着说:“小青很乖,一放学就回家。最近这种拐骗小孩的坏人很多,实在太可恶了。”说到这里,便暂时停下来,各忙各的,这才显得逼真、没有破绽。若是一直扮演下去,孩子就会产生怀疑,认为父母有意灌输某些道理,孩子反而听不进去。父母不必存心欺骗子女,而应该顺应子女的心理变化,使教养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尊重子女的感受,也是父母应有的修养。尊重而非欺骗,二者应该明辨。
晚餐时候,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又是一天学习和工作告一段落、暂时松懈的时刻,将这一时刻拿来充当教养的平台,实在十分适当。但是,一定要心平气和,避免污秽、血腥和暴力,以免影响用餐的气氛,反而不利于消化。
妈妈的第一筷,不是挑瘦肉,也不是夹青菜,而是扒一口饭。这样以身作则,如果子女一时没有察觉,也不懂得模仿,这时候最好不要由妈妈亲自来解说,以免卖瓜的说瓜甜,有自我标榜的嫌疑,也是不良的示范。爸爸应该抓住机会,向妈妈说:“你这种好习惯,我一直想学,可惜到现在,还常常忘记。”妈妈回答:“这是小时候,爸爸教我的。”然后向子女说明:“外公说他从小养成这种习惯,一生得到很多好处。我养成这种习惯以后,也很少和人家起冲突。”父母没有一句教训子女的话,子女自然不致紧张,不致急于防御或抵抗,晚饭照吃,教养顺利进行。父母越有默契,效果越好。
于是,妈妈问爸爸:“刚才你回家说些什么?那时我正在忙,没有听清楚。”爸爸说:“有一个小孩子,太相信人家的话,很快就被骗走了。”妈妈说:“难道不应该相信人家吗?”爸爸说:“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而是怎样相信才不会受害的问题。”妈妈说:“有相信有不相信,那要怎么办?”父母一来一往,孩子多半听得很起劲。越不去惊动他们,越有功效。
爸爸说:“妈妈的红烧肉烧得真好,我吃过那么多馆子,还没有比得过妈妈的。”妈妈回答:“那是因为嘴巴吃习惯了,喜欢这种味道,哪里是我做得比厨子好?”爸爸说:“山珍海味只能偶尔吃吃,吃多了一定会腻,只有家里的家常菜,始终很合胃口,好吃!”
孩子开口了:“刚才爸爸说相信又不相信,说什么呀?”妈妈赶紧帮忙。
爸爸说:“完全相信人家的话,很容易上当;完全不相信人家的话,自己很苦恼,不知道要怎么办?”妈妈接着说:“对呀,有一次我接到一个电话,说爸爸被汽车撞到了,在医院急救。我不相信,又怕万一是真的,所以直接打电话到医院查询,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不放心,又打电话到公司去问,他们告诉我你正在开会,我很庆幸没有被骗。”爸爸说:“现在的骗子,花样很多。不是说人家被车子撞了,就是说得了急病,目的都是骗钱。”然后很自然地问儿子:“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父母有急事,要我赶快接你回家。’你怎么办?”儿子说:“我会说好,然后跑到老师办公室,要老师打电话问爸爸、妈妈有没有这回事。”
有这么完整的训练,还怕子女会轻易受骗上当吗?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比一本正经地教训,反复不断地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