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女同步成长,一方面可以了解子女,一方面也可以自我学习。因为子女不断成长,同时内外环境也在持续变化,所以父母不能够以固定不变的观点来观察子女和了解状况,必须一方面教导子女,一方面也从子女的实际反应学习到一些新的东西。这种“借由父母自己的调适,来改变子女的习惯”更容易促成亲子的和谐,使子女变得更乐于接受父母的教养。因为“要改变别人,只有先改变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方式”,父母从子女身上发现自己应该改变的地方,岂非自我成长?活到老,学到老,父母也不能例外。
如果发现子女的身心发展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父母最好私底下记住要点,千万不要惊慌失措或者张扬出来,以免影响子女的心理。譬如父母第一次听到女儿说出“我讨厌妈妈”这句话的时候,多半十分吃惊,甚至愤怒。有些父亲还趁机指责母亲管教不当,双方大吵一番。有时就算父母十分理性,态度缓和,好好和女儿沟通、讲道理也没有用。其实,这时候不要马上有反应,应该暗中把女儿的话记下来,然后先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子女反抗父母或者讨厌父母,一定有原因,只是说不出来而已。如果父母没有办法了解,不妨向自己信得过的长者请教,交换意见,获得有效的方法,回头再来妥善地应对。
父母可以暂时搁置下来,等待大家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让女儿有发表自己感受的机会,说出为什么讨厌妈妈。然后告诉女儿,自己当年和女儿一样大的时候,也曾经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讲过这种话,后来很快就明白父母的爱心,于是非常惭愧。这种心平气和化解子女责难的方法,应该是很好的方法。
俗语说,欲速则不达。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一些时间,着急、生气、怒吼、责骂,都没有用。往往愈急愈使问题僵化,反而增加处理的难度。在子女幼小的心灵里,父母的情绪平稳、自尊自重,应该是最好的典范;若是急躁不安,丝毫没有耐性,恐怕迟早会成为子女的坏榜样。
我们最好分辨清楚:生活的法则是不变的,而生活方式则是可变的。子女入学以前和入学以后,所必须遵守的生活法则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过生活方式有一些不同而已。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入学在校要听老师的话,这属于相同的生活法则。在家有什么不愉快,可以向父母说明,请求父母协助,在校同样可以请求老师处理。不过要附带一点,老师要照顾的学生,数量比父母要照料的子女多得多,所以需要特别嘱咐子女,如果老师忙不过来,或者没有处理好,可以回家后再告诉父母,不要在学校哭闹,惹人家笑话。有变有不变,最好向子女举例说明,使子女逐渐明白变与不变的道理,学习应变。
入学以后,父母必须率先尊重教师,使子女养成敬师的习惯。当子女和老师发生不愉快时,不能够在子女面前数落老师的不是,以免误导子女使之看不起老师,因为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可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东西。若是带着子女向老师兴师问罪,使老师尊严受损,万一怀恨在心,连本带利向孩子讨回公道,岂不是反而害了子女?常见有些父母,听子女哭诉老师体罚,便怒气冲天地找到学校,同样哭诉说:“我自己的孩子,我从来不曾打过,你凭什么打我的孩子?”幸亏老师没有这样回答:“就是因为做父母的不负责任,从来没有打过,我才不得不代替你们,做这样令人痛苦的事情。你们身为父母,不但不知感谢,还反过来骂我!”天下事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也说婆有理,父母和老师这样吵来吵去,叫子父母耐心教导子女,对自己培养平心静气的习惯也很有帮助。什么叫做耐心?就是一方面使自己耐下性子,一方面也让子女逐渐改变。可见亲子之间都需要不断调整,也表示双方都持续地成长,可喜可贺!
阶段性调整之前要充分沟通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能够率先做好阶段性的调整,才是亲子关系持续保持良好的保障。常见许多父母原本和子女处得很好,一段时间之后,便由于发生种种不愉快而耿耿于怀,这便是没有适时做好合理调整、难以及时应变的缘故。
孩子进入幼儿园是一个新的阶段;子女正式入学,成为小学生,又是另一个阶段,中学、大学也是不一样的阶段;大学毕业以后,成家立业以后,都是不同的阶段。不可以用一句“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长不大”便不知道及时调整教养的方式和态度,以致觉得“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听话了”而自怨自艾。
父母会老,子女会长大,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当然不能够永远采取同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