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来自山野的征服 > 第四章嗜书成癖

第四章嗜书成癖

第四章荒野逆转

不独父亲严格要求,要他学好,向上,做一个正派光明的人;就连朱伯伯,因见他聪明英气,又喜欢读书,也对他深爱有加,生怕他误入了歧途,这位参加革命几十年的老红军战士,会在见到他时,将他留住,从大方向,从正确的的立场,观念等等,经常给他摆道理讲故事,对他的思想,品德,人生态度,影响极大。

那时候即使小,穷乡僻壤的农村孩子,年龄稍长就必须为家里做事,替父母分担家庭事务。卻明为了能够一口气读完勾魂摄魄,心心念念的书籍,经常在上山去扛柴时,将小说书悄悄带在身上,一俟到了山野之外无人的地方,便急火火钻进草木茂密十分隐蔽的深处,拿出书来如痴如醉的忘我阅读。读着读着,物我两忘。等到光线暗淡,才读完一本书,此时,方才会察觉到身上,手脚之上被各种蚊虫,蚂蚁叮咬的大面积或奇痒或生痛的疙瘩。返家时两手空空,快要到家了,这才想起自己上山的任务,为了避免遭到责骂,突然心生一计,爬上柴垛上去,将其中的一根粗壮沉重的湿柴拼命竖立起来,然后往柴垛上用劲一推,那棵大柴“咚”的一声巨响,重重砸在柴垛上,家人便误以为他是扛了柴回家的。如此蒙过了一回。

另一次则担心遭识破。只好以夜幕做掩护,想到偷偷去抽人家用树木与树枝做成的玉米地或菜地的栅栏,这里抽一根,那里抽一根,很快就可湊成一捆柴;而菜地或玉米地就在寨子中间或寨子旁边。

因为读书,翻江倒海,上天入地的卻明安安静静了下来。

茅盾先生在一本书里谈文学,大概意思就是文学即是人学;要想写好书,就要有知识与生活的积累,而积累离不开厚积薄发;针对知识,则留心便成记忆·····。慢慢的,他养成了一个极好的习惯,就是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有价值有意义的语言文字,就会认真去看,并用心记忆下来,人们发现,他不再顽劣;不再闯祸;且知书达理~~~~那时他到省城去上学,只能乘坐长途汽车,长途汽车经过的地方很多,当汽车缓行,他正好在车窗里看到路边上一家农户的门上那副“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前有太和”的劝喻子孙对联时,他意识到了这副对联的意义和价值,便用心记忆了下来;在省城读书,一个冬日到街上去,见到一个指书艺人在一边手书,一边卖字画。他十分好奇,走近一看,指书的内容是一段奉劝世人的诗句,他毫不犹豫,在心中默默反反复复诵读,直到背的滚瓜烂熟。那诗是这样写的“调养怒中气,谨防顺口言。检点忙里错,爱惜有时钱。”这些东西,是在无意中看到的,却好像嵌刻一样,永远留在了他的大脑之中。

但是,每当他想起逝去的父母,内心就会充满自责和愧疚。

因为,他还未来得及去考虑关于父母的任何方面的问题,就在他稀里糊涂间,父母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父母眼中,他好像从来就没有长大过,父母一直把他当做小孩,言犹在耳,那种真切,仿若眼前。

在他小的时候是用怎样的口吻,神态与他说话,直到临死之前,始终没有丝毫变化。

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父母心中,自己何以总是长不大呢?为什么父母总把自己当小孩子?尤令他深感遗憾的是,自己此生已不能像兄长们那样,被父母视作成人来做彼此的交流了;父母已经没有机会真正享一天自己的福了!

唉!

仔细想想,卻明是觉得自己真的还远没成熟,在稀里糊涂中就错过了对父母的尽孝。

只是,现实使他深深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人都须懂得,你无论对什么东西沉迷,时刻都不要忘了去关爱父母!

仔细想起来,自己原来可以做到许多。比如,分点忧愁,担些苦累;比如,让他们开心,让他们快乐······小的时候,父母几乎为自己操碎了心,而自己却一味沉迷于书本而几乎忘了世事,等一抬眼,却早已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常言道,养儿才报父母恩,但此时,他到何处去报父母之恩呢?!

他想起了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逝,人生只剩归途”······,不觉悲从中来,凝望着远方,脑子里翻江倒海,思绪万端。

卻明的父亲为人正直善良,待人热情真诚。母亲则纯系那种逆来顺受,与世无争,柔弱温顺农村妇女的典型。父亲在性情上显得有些刚烈,内心深处却根深蒂固的对弱者充满怜悯和同情,一生当中不知道做了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