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生庚向,丁向生水口,不可以称为黄泉。
以洪范五行推论,庚向属土,丁向属金,水口属土。是水口比庚向,水口生丁向,也不可以称为黄泉。
以八卦五行推论,庚向属木,丁向属金,水口属土,是庚向克水口,水口生丁向,也不可以称黄泉。
以玄空五行而言,庚向属土,丁向属火,水口属金,是庚向生水口,丁向克水口,也不可以称为黄泉。无论是什么五行,天干黄泉都是没有根据的。上述的四经五行是否有理论根据呢?
所谓四经五行,本身就没有理论根据。依据“江东八神、江西八神和南北八神”,不难理解是来源于误解曾文辿《天玉经序》中的:“江东一卦从来吉,八神四个一,江西一卦排龙位,八神四个二。南北八神共一卦,端的应无差。”
《天玉经序》的江东八神是丑艮寅甲卯乙辰巽,不是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因为巳丙是属火归于南卦。江西一卦是未坤申庚酉辛戊乾,不是申庚酉辛戊乾亥壬。因为亥壬属水归于北卦。南卦是巳丙午丁,不是午丁未坤。北卦是亥壬子癸,不是子癸丑艮。
曾文辿《天玉经序》就是杨筠松的《青囊粤语》。这二者都是郭璞《葬书》的实施细则。这是千年来大多数地理术者所不能理解的,何况于社会人士?《天玉经序》中的“八神四个一,八神四个二”。唐宋时期无人解释,元明清时期解释不了。连传说能知五百前后的刘伯温所撰《披肝露胆》也没有发现他能够理解“八神”和“四个一,四个二”。
易经八卦易经八卦的文本,应该有两种形式。
伏羲首创易经八卦。伏羲创造八卦时没有使用文字,《易经》文本中的一切文字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主要有三个人,一是周代早期的文王,为易经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作了卦辞。再是文王的三儿子周公,为易经的每一卦作了爻辞。之后是周朝末年、春秋早期,孔子作了易经中的易传。
伏羲创造易经八卦,原本只有符号。
读作: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易经八卦的八卦。是生成易经六十四卦的八个主卦。通常称作八经卦。
伏羲就是运用以上这类符号,来表达他对道的认识,对阴阳运动规律的观察、记录与认知的。
伏羲不使用文字,而完全是用符号来表达他伟大绝伦的思想、哲学、文化。几千年来,我们认定的常识是伏羲时代还没有文字。到底是不是这样?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文字伏羲才不得不使用符号,还是有文字伏羲不用文字而使用符号?
有一次,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以后不在传道了。学生说老师如果不传道,我们记录什么?孔子说,你们看,天说话吗,天不说话而道在啊!孔子说,言不尽意。
伏羲不用文字而用完整的符号系统,或许正像孔子能够认识到的那样,道是最难用文字来表达的。
我们知道,伏羲的符号系统的易经八卦乃至六十四卦,是观察的产物,是观察的记录。人类对于观察所得最不失真的记录,或许是描绘与摹写,而不是文字表述。
伏羲是易经八卦的原创者。伏羲的无文字的符号易,被称作先天八卦。文王以后的文字易的出现,被称作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区别,不在于卦,在于先与后这两个概念。
要明确的是,在易经理论中,先与后,应该是两个概念,两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前者是生成、本质、体用意义,后者是被生、现象、结果意义。
三才阴阳这两个汉字的写法上,或许有些意味。“阴”字是耳朵偏旁加一个月亮的月字,是告诉人们要用耳朵去倾听月亮。常识是月亮或着它的光芒并没有声音,怎么能够去倾听?
“阳”也是耳朵旁加一个表示太阳的日字,太阳本身或它的光芒也不具有声音,又怎么能够听到太阳的声音呢?
在汉文化传说史中,造字的仓颉晚于造卦的伏羲。先有伏羲,后有仓颉。先有卦,后有字。这是汉文化的先后顺序与形成过程。研究汉文化,研究中华民族文化,不可以只从有文字开始,不可以把文字之前的八卦文化时期切割掉,切割掉文字之前的漫长悠久的八卦文化历史时期,就等于切割掉汉文化的源头,切割掉汉文化的生成部分。
史传文化中,有仓颉的时候,伏羲早已经是先代的圣人。伏羲的易经八卦文化,已经在仓颉之前形成汉文化的主体,影响巨大。仓颉为伏羲造字,后来者为先圣造字,为影响巨大的伏羲文化造阴与阳两个字,应该不得不慎重,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