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论与观念中,占据了过于重要的位置。称其为易之门户。称其为父母卦等等。兑易八卦生成推演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是阴阳生成其他六个卦,是阴阳生六子,不是乾坤生六子。乾坤两个卦,只是从阴阳两仪与四象中,抽出的三个阳爻与三个阴爻。只是上古圣人伏羲在演易中对两仪、四象中对阳爻、阴爻的归类。一类传统《周易》理论,将乾坤二卦,抬得很高。另一类传统《周易》理论,将乾坤二卦中的乾卦,称作孤阳;将坤卦称作虚阴。称作孤阳不长,虚阴不生。传统《周易》理论与观念中这种混淆,比比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分辨,要指出其对错。
传统《周易》中,坎、离二卦,分别是属于阳还是属于阴,研究易经久了的人们,知道这也是个很久以来争论不清的问题。在以上推演图式中,我们就明白了,从阳仪的一面,可以推演出坎、离二卦,从阴仪的一面,也同样推演出了坎、离二卦。这就是说坎卦本身既有阳性的性质,又有阴性的性质;离卦本身也是既有阳性的性质,又有阴性的性质。比如离卦,在表示火、太阳时,为阳火;在表示人的时候为中女,为阴火。比如坎卦,在表示河流时为阴水;在表示人的时候为中男,为阳水。
宋代几位理学大家,是编造易经神话的高手。他们编造了不少被后来几个朝代直至今日人们所认可的并且已经形成了人们的诸多错误观念的易理神话。传统《周易》文本中,有一幅六十四卦生成图。是宋朝邵雍、朱熹几个理学大家搞的。那是一幅可笑的生成图,简直是儿戏的生成图,漏洞太大、太多的生成图。图中从乾坤二卦开始,把每一卦都分成一半阳一半阴,就那么分上去。易经的每一卦是一半阴一半阳吗?乾卦中含阴吗,能够证明三爻卦为什么是三爻、六爻卦为什么是六爻吗?传统《周易》理论、观念中混淆是非的东西实在太多。没有个分辨力,别学什么《周易》。
阴阳平衡学习传统周易理论与方法的人,在阴阳观念上,还有一个牢固的观念,阴阳平衡观念。这可不是一个小的观念,已经成为一个大观念,普遍观念。中医药典籍中,满纸讲阴阳平衡,讲的头头是道。甚至治国平天下,也讲的是阴阳平衡、阴阳和谐。小到人体,大到国事,小到象棋、围棋、武术,大到文化、思想、哲学,谁要不会谈几句阴阳平衡原理,就显得不像个炎黄后裔了。
生成易经六十四卦的八经卦,只能是由三个爻组成。三个爻组成的八经卦中每一个卦里,乾卦为三阳卦,坤卦为三阴卦,其他六个卦,要么二阴一阳,要么二阳一阴。根本不存在任何一卦中阴阳平衡。也不允许形成平衡卦现象。那么中国人高谈阔论了几千年的阴阳平衡的原理,有没有依据呢,有什么依据?
没有依据。
普遍的观念,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观念,不一定就是真理的化身。就如同我们知道,道是中华哲学文化的根本,却从来没人讲清楚什么是道,道讲的是阴阳,却从来没人能够讲清楚、讲透彻什么是阴阳一样。道讲不清楚,阴阳讲不清楚,怎么就产生、形成了普遍的阴阳平衡原理与观念?
这里可以作出三个有意味的分析。中医理论从来讲平衡,医家开处方即便是纯粹调养身心的处方,也从来没有绝对的用药平衡,而是成分剂量分析明确。这成分剂量的该多则多,该少则少,才是符合一个人的生命、身体本身先天卦数中阴阳多少的易医原理。这里的平衡原理,指的原来是这个意义。衡,这个词是由度量衡等、衡器引申而来,人们在对平衡观念的使用中,忘记了度量衡器的样式,是在一高一低中取平衡,有高有低中取平衡,不是衡与量规模大小完全一样。人们的这种观念对形成观念的物理属性改造,正如把易经卦符由三角表示画成了平直线条表示一样,观念是很可怕的东西。观念猛如虎。衡,在易经六十四卦中,用的是恒字。了解兑易理论方法的人,了解鼎卦、解卦、恒卦三卦的平衡价值作用,以及鼎、解、恒三卦的典型意义,以及鼎、解、恒三卦的卦位上的更符合、不失真的古代衡器样式。兑易中的阴阳平衡原理,是易经的本义。不是人们普遍观念中意思。
九宫定方位这是一个易卦的九宫格,分别由易经的八个卦象,即是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去代表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位。
九宫格上的每一个方位代表一位家庭成员。
九宫格内的每一格代表一粒星宿的飞伏。
九宫格内由(一)至(九)的数字,代表天上九粒星宿的名称,那就是一白星、二黑星、三碧星、四绿星、五黄星、六白星、七赤星、八白星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