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北京圆明园,1**0年(咸丰十年)惨遭如狼似虎的英法联军**样的浩劫,致使历时150年修建的周长10余公里、占地5200余亩、园内具有千百处楼台殿阁和庭榭轩馆等名苑胜景付之一炬,瓦砾遍野,一派狼藉。然而,天道轮回,物质不灭。殊知,在圆明园广袤萧瑟的废墟上漫润而出的大自然原生态,构成了一幅含义深邃和况味隽永的生动画图。土坡上的蒿草在风雨中诉说着曾经积贫累弱的中华民族经历的血泪岁月,株株挺拔的白杨树向世人彰示着龙的传人不甘屈服的倔强,曲线优美柔润的河床透着意形法相,斑驳的落叶覆盖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熙的阳光,啁嗽的鸟鸣,恣意疯长的树木杂草,漫步林间的愜意游人
,谱奏出一曲天籁般美妙的和声。这凝固的原生态之诗,之歌,之交响,便成为北京土生土长的油画家杨爱国三十载如梦如痴和醉心不已的精神家园,是其心灵深处最圣洁的“香格里拉”,仿佛凝聚着他对艺术的终极寄托。
1960年出生,并之后毕业于******美术系油画专业的杨爱国,多次下意思地到他孩提时代游玩的圆明园写生。每当他走进静谧的杂草丛生的白杨树林中,心底立刻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振颤。
这种神秘的力量是孤寂、败落、亢奋、和谐,还是生命的律动?他说不清楚。但他却觉得这种神秘力量似乎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呼唤、使命或者责任。
杨爱国在冥冥呼唤中,不论是数九寒冬,还是酷暑如蒸,他始终如一
地成为这片自然原生态的忠实坚守者。数不胜数的写生,几百幅以圆明园自然生态为主题的《永远的梦》、《永远的爱》、《永远的岁月》系列,是其寻觅大自然生命本源的不竭求索;“神与心会,心与气合”,是其抱朴守真的艺术品位;一木一草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是其艺术符号的诠释。
所以,他以圆明园自然原生态为主旨的画作,古朴而苍浑,既有伤世之情,又有感时之意,境界深远。他意味深长地说:“人类钟爱自然,自然会给人类更多。”如今,随着圆明园以牺牲原生态为代价的“人工景观”的凸现,其幅幅画作则成为圆明园原生态的真实写照和将被历史尘封的宝贵遗存。
甘于寂寞和充满天人合一意绪的杨爱国,一如既往地求索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