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陪着这位嫂子说话,一边说话,一边拿起放在餐桌上的水杯和茶壶,沏了一壶茶水。然后倒了一杯水,将水端到了炕上,放在了来人的手边。
“嫂子,喝水”
“嗯,行,放那儿吧”
“晓晓,寒假放几天啊?什么时候开学啊?”
“年后开学呢,阳历2月末吧”
“年后呢呀,那还成,能在家待挺长时间呢”
“你在学校适应不?累不累”
“还行,刚开始不太适应,时间长了也就没什么了,在哪儿都一样。”
“那累啥啊,就是学习而已,也不做什么体力活,累不到哪里去”张晓不是那种愿意诉苦的人,更不愿意让别人觉得自己娇气的人。
毕竟在家里边大多数人看来,学习不累,比干农活轻松很多。
两个人聊了几句话,茶水也沏好了,大嫂子也端起水杯,开始喝水。
两个人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张晓听见开门声,站起来一看,王秀瑜抱着一捆玉米杆进来了。
“妈,大嫂子过来了”
“你进屋跟大嫂子唠嗑吧,厨房我收拾”
王秀瑜将玉米杆放在厨房的地上,脱掉干活的时候外套,摘掉手套,将手套和外套递给张晓之后,就进屋了。
还没等进屋呢,就听见大嫂子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儿了。
“二婶儿啊,这张晓妹子回来,你能轻松许多了吧?”
“是的啊,晓晓回来了,能帮我干点活儿”
“可不就是呢,这晓晓回来了,那些零碎的活都可以给张晓做了,这样你也能干点别的事情”
“对对,来,喝水”
王秀瑜端起另外一杯水,喝了起来。
茶水已经晾了很长时间了,也有点凉了,这个时候喝正好。
咕咚咕咚的喝完一杯之后,又拿起茶壶倒了一杯,然后两个人开始唠家常。
东家长、西家短的,大嫂子起话来,声音是越来越大,而且一边说着还一边比比划划的,王秀瑜偶尔应和几句,然后默默的听着这个侄媳妇说着。
将近做下午饭的时候,这个邻居家的嫂子才回家做饭。
这个时候张晓也已经在厨房忙活一段时间了,米饭也已经做好了,还蒸了一帘子的粘豆包。
粘豆包是粘大米面的,也就是糯米面。曹家甸这边的豆包有两种面的,一种是粘大米面,白色的;一种是黄米面,黄色的。两种面的豆包都各有特色,在张晓小时候,家里吃的大多是黄米面的豆包。
每年冬天的时候,曹家甸的家家户户就开始泡黄米,打面,发面,然后煮豆子,豆子煮好之后,往里面加入一些糖精或者是冰糖,给豆馅增加一些甜味,再将豆子用豆杵子将煮好的豆子杵成豆沙,然后将豆沙揉成一小团,一个一个的放在盆子里。等到面发好之后,就开始了包豆包了。
上初中的时候,周末放假,张晓会帮着王秀瑜一起包豆包,一个一个的,当豆包铺满一个帘子的时候,王秀瑜就会拿到厨房,放在锅里蒸熟,蒸熟之后,再一个一个的起锅,凉凉之后,再拿到仓房里面,放在仓房里面冻一晚,然后再一个个放在那个专门用来存放冻豆包的大缸里面。
之所以要蒸熟了以后再冻起来保存,是因为这样的冻豆包能够保存更长时间,不至于在来年开春之后,被春风一吹,就化了,豆包上面的面会掉下来,豆包也变的不好吃了。
小的时候,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零食的种类也不是很多,每年冬天的零食主要就是冻梨、雪糕、冻柿子这类的冻货。除了这些冻货,张晓还特别愿意吃蒸熟之后的冻豆包,说是吃,其实就是啃,一点一点的啃冻豆包,越啃越有感觉,特别是吃到里面的豆馅儿的时候,可以说的上是无上美味。
把饭做好之后,张晓又去拿来两个土豆,将土豆去皮,然后再将土豆切成土豆丝,说是土豆丝,其实可以算得上是土豆条了。
张晓的刀工实在是差的很,这也跟她不常做饭有关。
等到王秀瑜准备做晚饭的时候,发现张晓已经将饭做好,只剩下一个菜了,再看看张晓准备的土豆条,大概就猜到张晓打算做什么菜了,应该是酸菜炖土豆条。
王秀瑜去酸菜缸里面捞出一颗酸菜,用锅里的温水将酸菜洗净,然后切丝。看到张晓还在厨房里面站着,就让连忙让张晓出去。
“晓晓,你进屋待着,别在厨房待着,我一个人能忙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