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掌上的芭蕾 > §第一节 美女背后

§第一节 美女背后

他长得平常,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有点儿丑』,但是我觉得他比唱『我很丑可我很温柔』的赵传要好看许多。他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踏实感。能给人以这种感觉的相貌的人就无论如何算不得丑人。

李文宏是我一直想写的摄影家,并不是因为他每年要在全国各类期刊发表二百个以上的封面人物摄影,从而使他自身也成为“美女背后的新闻人物”,也不是因为他那开着吉普车四海为家的流浪经历。我一直想写他是因为我从没见过有人像他那么自卑又那么自傲;像他那么一但离开城市就无法生存下去,却又随时随地想要逃离城市;他一方面大谈“艺术为迎合生存而毫无意义”,一方面又在拍商业大于艺术的美仑美奐的女性题材的照片。他内心撕裂,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这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一切从事与艺术有关的职业的人的通病。在我看来,艺术就好比同一个人从不同角度拍下照片,只有门类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冲动一直激励着我想写点什么。为《艺术家》写稿我一定是要有冲动才写的。这不仅是对一本杂志的尊重,也是对艺术本身的尊重。

他家住在老城区,我坐电车就可以到达。午后的日头像是也有些睡倦,发着黄白的颜色,远远地躲着人群,缩成又淡又模糊的一团。电车的玻璃被人擦得很干净,沿路的街市和行人看得一清二楚。还有那些掉光了叶子的枯树,枝枝丫丫每一笔都是活的,像是用毛笔描出来的,着墨是黑的,点是点折是折。电车走得很慢,路边书摊上卖的什么书,只屑瞄一眼就可看得一清二楚。一想到那些杂志封面上的照片有很多都是出自李文宏的手,我眼前顿时有一个看不见的快门噼啦乱闪。

李文宏家住的那条胡同口有很大的三个字是用墨笔直接写在墙上的家常菜,然后有一个拐来拐去的箭头。我想象着在巷子深处一定有一家又朴实又耐人寻味的老北京菜馆。不知为什么老北京菜馆大都起着朴素极了的名字,不像川菜那么张扬,更不像粤菜那么耸人听闻,有很多菜馆直接就叫“家常菜”,而且是座落在胡同深处的,大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姿态。就在几天前有朋友和我深夜寻访,为吃一口地道的北京菜在大风中疾走,最后拐入一条漆黑的小胡同。可惜我们到得晚了些,店家抱歉地说刚刚灭火,并叫跑堂的再去后面查看一下,说如没灭火他一定叫人给我们做。说得我们几个心里热呼呼的。饭虽然没吃成,可情已经领了。后来我们又去了另外一家京味菜馆,店名就叫“家常菜”。店里有老北京特色的五花坡璃隔墙,四壁挂着“兄弟有缘”的细纹竹帘,还有那憨朴笨拙的木头板凳和本本份份的方桌,无不反映着老北京人安稳平和的处事心态。我后来想起李文宏为人处事态度,便是老北京这种朴质圆融人生观潜移默化地熏陶出来的。

走在去李文宏家那条胡同里我仍想起那晚的热菜。最最喜欢的是一道波菜粉丝,说起来也不怕叫人笑掉大牙,因为那是一道真真正正的家常菜,但自己在家妙就炒不出那种又干又素清爽的味道来。

我终于按照写在手心上的门牌号码找到他家,一座十足的老北京院落,院子里有树,还有晾晒的衣物。本以为他的摄影室该是如何如何地现代派的,却没想到是如此这般在古朴。我在门槛前解鞋带换掉我笨笨的方跟皮鞔子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我就要走到一幅画里去了。

李文宏坚持我带着靴子到屋里换,“要不呆会儿出来的时候脚冷”。那种老北京式的关切语气,仅一句话就足够了。我还是在外面换了鞋,然后走进他的摄影室。

室内的光线有点暗,墙布是深蓝色的,上有古铜色的花纹。使我惊讶的是这些墙竟是用真的布贴上去的,大约用了一匹布左右。房子是座东朝西的,南墙上大约开有一扇窗,但已被一整幅遮天蔽日的大窗帘挡起来。也许摄影室里需要这种幽幽暗暗的光线,在这种光线下谈话,仿佛是在秘谈,句句话都藏有玄机似的。四壁上挂满李文宏的作品,幽幽地满墙壁都是眼睛。

李文宏长的是那种一看就是老实人的样儿,他梳着凌乱的、没状的自由式发型,喜欢穿七长八短的衣服,衬衫往往从外套下边探出头来,弄得里三层外三层,大老远跟他打

招呼一定不会认错人。他的脸是一张憨厚的很大很大的脸,眼睛是小的,尽管有些他在少数民族地区拍的照片上,他极力睁大他的小眼睛,亮晶晶地看着镜头,可我还是无法把他描述成浓眉大眼国字四方脸,像评书里的英雄好汉形象。

他长得很平常,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有点儿丑”,但是我觉得他比唱“我很丑可我很温柔”的赵传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