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不出。
调查组发现越往北、往西,疫病越严重,而灾民大多是自西而来,流传的疫病都是以骤起高热,寒颤为特点,几个时辰之后便在腋下、颈部、和两大腿之间出现触之疼痛的包块,同时神情极度萎靡嗜睡,迅速进入神志昏蒙,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的状态,最快的可以在一日之内死亡。
这种疫病前所未遇,人们都叫“疙瘩瘟”。还有一些病人也是高热寒颤,周身起疙瘩,但是情况更为严重,表现为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昏谵似狂,还伴随呼吸急促、憋喘的症状,一旦从口鼻吐出血色黏液,病人顷刻就死,面黑如漆,口鼻挂满血沫,死状极其凄厉可怖。这种人们都叫“瓜瓤瘟”也有叫“吐血瘟”。当时凄惨的模样,有诗为证:
古寺杏然静,
金钟忽发声。
余音凝夜气,
远响答鸡鸣。
乍醒黄粱梦,
频警白发生。
人家各启户,
初日照山城。
这一日拂晓时分,调查组的车队抵达蒙县,这也是一个重灾区。蒙城县“慈氏寺”的钟声依旧响彻全城。如果不是瘟疫流行,每当这样的清晨,沿街的商铺都会净水泼地,拂扫尘埃,坐贾行商,各自忙碌,迎接八方来客。
但是如今,街市萧条凄清。沿街除了药店、棺材店和卖纸钱、纸人的店还在开门营业,其他的店铺大多紧闭铺门,早已避灾关门日久。街道寂寥萧条,而城门口却排起了几条长队,人人都捧着一个大碗等候县衙施药。
“那县衙门新贴的告示上写着什么?”等候施药的一个中年汉子问。
“我……我也不识字。”排在他身后的老者答,虽然大明帝国已经普及了教育,但还是有一部分年纪偏大的人不识字。不过在这个时空,文盲率已经降到了35%,在世界上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一位年轻的后生立刻热心的回答:“那是官府的文告:官府告诉大家,说家里有病人的不要和病人口对口的接触,瘟疫是通过病人口鼻呼吸出的气息再传给他人的。不要和病人睡一个房间,去照顾病人的时候要带好口罩,各家各户可以到县医院免费领取一定数量的口罩。对了,朝廷还公布了预防的药方,没有染上瘟疫的照方子抓药吃了不会得病,已经得病的要早早喝,喝了就能好,喝晚了就来不及了。上述的药材一律按照平价销售,如果有药铺私自涨价,可以像锦衣卫衙门举报。朝廷严惩不怠!”
“那告示上说的方子就是我们每天来领的这个药吗?”
“是的,告示上就是这么说,官府会每天施药,不过朝廷为了杜绝人员流动,减少传染的机会。因此,衙门劝大家如果自己家方便也可以自行按方抓药服用。”
“这方子有几种药啊?”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草果五分、甘草五分。”
“咦,只要好像很普通呀。价格也应该不贵。”
“是啊,是啊!听说是吴县一位姓吴的神医开的药方,听说此人是李时珍李伯爵的弟子!”
“是的,这个吴大夫治疗好了很多得了瘟疫的人。“旁边一个行商打扮的壮汉说道,”但是不是李伯爵的弟子就不一定了,这天下能人异士多的是,也不光是李时珍一个人行。对吧?我看李时珍也就那么两把刷子,要不然河南出事时候,他怎么会束手无策呢?你撇啥嘴?难道我说错了吗?这疫情等一直传到了吴县,才发现情况不对。这才有了吴大夫预防的药方。”
他身边的一个伙计模样的人也帮腔说:“不久之前,临沂县衙的王主薄也得了瘟疫,就是那位吴大夫救活的!”
“这大夫可就神了。”
“听说吴神医跟着医疗组往这边来了!”
“真的吗?那可太好了。你们说,会不会是神仙化身大夫来救百姓的?”
“当然有可能了!”最先说话的那位老子信誓旦旦的说:“我看一定是这样。那么多大夫都治不了瘟疫,唯独他来了,这得病的人就活了,你们想,这会是一般大夫吗?我看呐!这位吴大夫只怕就和齐老王爷一样,都是天上的谪仙下凡。苍天有眼,大明因为有了老王爷,才会国泰民安这么久,现在有了吴神医,大明的盛世还是会延续很久很久的……”
“是啊,是啊。听说齐老神仙一百二十多岁了,一场饭还能吃一大盘子猪肘子……”说着说着,这话题开始歪楼了……
路过此地的调查组人员听到这番话,忍不住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