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大明皇弟 > 第一百二十七章为缘人间几轮回

第一百二十七章为缘人间几轮回

都晒得蔫蔫的,躲在浓荫深处的知了,高一声低一声的嘶鸣,更让人感到闷热难挨。

刚出城的时候,因为还是早晨,凉风悠悠,阳光也不撒泼,胡宗宪因此心旷神怡。车子上了国道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毒辣辣的太阳已经升了起来,国道上又无遮无拦。人坐在车里,只能被太阳暴晒。

他乘坐的汽车,燠热如同蒸笼一般。轿车的窗户虽都摇了下来,但刮进来的却是热风。车用空调到现在还没有出来,吹到脸上都有些烫人。这要是到了仲夏,乘车外出简直就是受罪。虽不停地打扇,他仍汗下如雨,那一身青服乌纱黑角带的穿戴,都已经湿透了。

车入昌平县境,昌平县令赵构已恭候多时。路边的凉棚里,衙役们已摆好了七八桌酒席,招待胡宗宪一行。火蒸火燎的胡宗宪胃口全无,只喝了一碗绿豆稀饭,吃了几片西瓜,就又催赶着上路了。大约未时光景,胡宗宪一行来到了天寿山的大红门前。

坐落在京城北郊昌平县境内的天寿山,是明代第三代皇帝朱棣宣布迁都北京后,亲自选择的陵地。为选择一块理想的“吉壤”,朱棣从全国各地召聚了一批有名的风水大师,让他们跑遍了北京周围的山峦岗地。

当年,这些风水大师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忙乎了几个月,最后遴选了五处山陵,绘出图样来让朱棣圈定。朱棣又让他最为倚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和大相士袁珙参与意见,多方斟酌,终于把风水大师廖均卿挑选出的黄土山选定为皇陵。朱棣嫌黄土山名儿不雅,遂亲改其名为天寿山。

胡宗宪的车队在龙虎二山之间的大红门前停下,这是皇陵的正大门。所有官员、军人等到此一律下马,连皇上也不例外。胡宗宪已经在昌平县另换了一套干净的素服下车。武宗皇帝去世第二天,就来这里督工的礼部左侍郎李春芳和钦天监夏官孔祥熙,这时导引胡宗宪从大红门的左门步行进入陵区,沿着青石长阶走上感恩殿,这是皇帝前来祭陵的驻跸之地。

走在长阶上。胡宗宪清晰的还记得正德三十八年清明,即将担任吕宋按察使的胡宗宪陛辞之前,曾随着正德皇帝来这里祭过一次陵。皇上亲祭了太宗的长陵与孝宗的泰陵。余下四陵由皇上指定四名大臣代为祭扫。当时胡宗宪有幸代皇上祭扫的是宪宗朱见深的茂陵。

这是正德皇帝给予他的殊荣,让很多在场的官员非常羡慕。就在那次祭陵中,武宗也亲自定下了自己百年之后的陵寝之地。一晃八年过去了,山川依旧,人事全非。当年主持春季山陵大祭,把他从微末亲自简拔起来的武宗皇帝,如今也已作古大半年了。想到正德皇帝的知遇之恩,胡宗宪不觉抚髯长叹,洒然泪下。

在感恩殿稍事休息,胡宗宪就在李春芳和孔祥熙的陪同下,乘板舆到了修建康陵的工地。太宗皇帝朱棣的长陵正好在天寿山与大红门之间的中轴线上,左右皆是历代陵寝。正在修建的武宗皇帝的康陵与永陵隔谷相对,正好对着虎山,规模和气势竟不亚于永乐皇帝的灵寝,甚至隐隐有些超出。

据说这是齐王下的命令,齐王说不这样无法显出正德皇帝的丰功伟绩,据说他还在为武宗亲自立传,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兄弟俩的感情之深。当初礼部和钦天监两家主持为武宗选择“吉壤”时,也拿了几处方案,正德皇帝一下子就看中了现在这块地方。他说:“百年之后与先帝父皇比邻而寝,朕心大慰。”正德皇帝说这句话时,胡宗宪正好侍立在侧。如今声音犹在耳畔,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胡宗宪做事非常认真,在康陵工地上整整转了一天,又听了李春芳与孔祥熙两人以及施工人员的汇报,检查了所有的施工记录,胡宗宪心中有了底。按钦天监选定的日期,六月初六是武宗梓宫落土的吉日。到今天还有整整两个月,而康陵工程基本已接近尾声,最多只须一个月时间就可完全竣工。

整整忙碌了一天,总算是把所有的地方都走访了一遍,没有查到什么纰漏。胡宗宪这才松了一口气。此时夕阳西下,四围郁郁苍苍的松树,在阳光的衬照下,翠色很是抢眼。解暑的清风,挟着不远处依山而下的泉声,悠悠传来,令人心旷神怡,忙了一天的胡宗宪便动了走一走的念头。

于是踏上林间的石板道,朝德胜口村的方向走去。这德胜口村同康家庄村一样,原也是山中一个不小的村庄,因修建皇陵而尽数迁出,如今只留下一个地名。从一片林子中走出来,登上一处突兀的岩石,四下张望,胡宗宪突然发现紧挨着康陵边的密林间竟然有一座农家小院,这不由得他大感惊奇,什么人竟敢住在皇家陵园呢?于是,他好奇的向那边走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