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下账册,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尤其是这几件莲瓣纹的,甚好,留下吧。”
段纶在一旁补充道:“陛下,太子殿下此次整顿瓷窑,不仅使得产出大增,更重要的是,其提出的诸多改良之法,如精选料土、优化窑炉、赏罚分明等,皆是务实之举。若能推行至诸官营工坊,必能大减糜费,裕国裕民。”
李世民嗯了一声,不置可否,只对李承乾道:“瓷窑之事,你既己上手,便继续管着吧。莫要因此懈怠了东宫课业。”
“儿臣遵旨。”李承乾心中暗喜。
此事过后,朝野上下对太子的看法又有了新的转变。
以往说太子仁厚者有之,说太子聪慧者亦有之,但大多觉得他不过是空有其名。
如今这瓷窑之事,却是实打实的政绩。一个能将亏空多年的官办瓷窑扭亏为盈的储君,其经世致用之才,己不容小觑。
“太子殿下,竟还有这等格物致用之能,当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不少原本中立的官员私下议论。
李承乾的声望,因此水涨船高。
聊天群内。
【刚瘸腿的倒霉蛋】:先生!瓷窑之事成了!父皇不仅夸了我,工部段尚书也对我赞誉有加!影响力点数大进账![撒花]
【历史操盘手】:高明兄,不错不错。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你这次是抓住了要害。不过,切莫因此自满,你爹那关,还没真正过去呢。
【刚瘸腿的倒霉蛋】:学生明白,定当戒骄戒躁,继续听从先生教诲!
此刻,【太子心声匿名板块】又有了动静。
【匿名太子乙(扶苏)】:闻高明兄以格物之学,兴利除弊,名扬朝野,实为吾辈楷模。吾在上郡,亦欲效仿,然北地苦寒,百工凋敝,不知有何简易可行之法,能略振民生,以安军心?
【匿名太子丁(杨勇)】:高明兄太厉害了!我这里也想搞点名堂出来,让我爹娘看看,我不是只会玩的!先生有什么好主意吗?不要太难的,我怕学不会。
苏哲看着这些发言,嘴角露出一抹神秘的微笑。看来,是时候给这些“嗷嗷待哺”的太子们,再加点“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