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太子聊天群,开局玄武门对掏二凤 > 第11章 格物致知瓷窑事,太子献策惊尚书

第11章 格物致知瓷窑事,太子献策惊尚书

李承乾领了整顿城西瓷窑的差事,回到东宫,脸上看不出喜怒。.白?马¢书+院¨ ^哽^芯!嶵\快-底下新提拔的几个属官,譬如那个在小型恩科中策论出彩的杜敬则,都是有些替太子捏把汗。

这瓷窑,听闻是个烂摊子,多少年积弊,工部都束手无策,陛下把这事儿交给太子,明摆着是块难啃的骨头。

“殿下,此事恐不易为。”杜敬则年轻,有些沉不住气,小心翼翼开口。

李承乾摆摆手,脸上却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这自然是苏哲先生给的底气。

他想起苏哲在群里那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又摸了摸袖中苏哲用影响力点数兑换的【清心符】,感觉头脑清明不少。

“敬则,孤知你心忧。此事确实棘手,然则,在其位,谋其政。孤既监国,便不能只在朝堂之上空谈。你挑选几名精干、口风紧的吏员,乔装一番,先去瓷窑周边暗访,尤其是那些老窑工、采料的民夫,听听他们怎么说。记住,只听,只看,不表露身份。”

杜敬则一愣,没想到太子不先看卷宗,却要从最底层查起,倒也新奇。点点头领命而去。

数日后,杜敬则等人带着一身尘土回来,面色凝重。

“殿下,那瓷窑问题怕是比卷宗上写的还严重!”

杜敬则将探访所得一一禀报:官吏贪墨原料款项,导致瓷土低劣;窑工消极怠工,因赏罚不明,做多做少一个样;烧制技艺陈旧,成品率不足三成,上品更是百中无一;管事的几个窑头,只知吃拿卡要,对技艺改进毫无兴趣。′山.叶?屋? *首·发,

李承乾静静听着,不时点头,这些情况与苏哲在群里跟他“分析”某些“落后企业”的通病时,竟有几分相似。

【刚瘸腿的倒霉蛋】:先生,瓷窑弊病丛生,积重难返。原料、人工、技术、管理,皆有问题。学生派人暗访,所得与先生所言“企业管理混乱之症候”颇为吻合。头痛,不知从何处下手。

苏哲在聊天群另一端,看着李承乾发来的“调研报告”,心想这小子上手还挺快。

【历史操盘手】:高明兄,病灶找到了,方子自然就好开了。你爹不是只给你三个月吗?大刀阔斧怕是来不及,也容易引人注目。咱们得“精准施策”。

【历史操盘手】:管理上,那几个不作为的窑头,必须拿下,换上懂行且有干劲的。工匠那里,光靠罚不行,得有赏。多劳多得,优质优价,让他们有盼头。原料嘛,你得想办法找到更好的瓷土来源,或者改进现有瓷土的淘洗工艺。至于技术……这个说来话长,容我给你画几张“示意图”,你让工匠们照着试试,或许能减少些废品。

苏哲一边说着,一边凭借自己那点可怜的陶瓷工艺纪录片记忆,加上“一点灵光”的辅助,在系统画板上涂抹了几张简易的窑炉改进示意图和瓷胎配方改良的“思路”,强调了控制火候的重要性。′幻!想,姬· *埂′辛`最\筷-当然,他不会首接给答案,而是以提问和启发的方式进行。

李承乾得了苏哲的“神启”,茅塞顿开。他召集杜敬则等人,结合暗访情况和苏哲的“点拨”,连夜制定了一份详尽的《整顿城西瓷窑疏》。

隔日,李承乾便求见李世民,同行的还有工部尚书段纶——瓷窑毕竟挂在工部名下。

御书房内,李承乾将奏疏呈上。

“父皇,儿臣奉旨查察城西瓷窑,己略有所得。此乃儿臣与东宫僚属数日研讨,拟出的一份整顿方略,请父皇过目。”

李世民接过奏疏,段纶也凑过来看。开头还是些场面话,无非是瓷窑管理混乱,弊病丛生。但越往下看,李世民和段纶的表情就越是惊讶。

奏疏中条分缕析,将瓷窑问题归为西点:吏治不清、料土不精、技艺不善、赏罚不明。

针对这西点,李承乾提出的方案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其一,【撤换庸吏,简政放权】。建议将瓷窑原有几名尸位素餐的管事撤换,由东宫暂派精干官员(杜敬则赫然在列)协同工部监管,同时给予窑场老师傅一定的生产自主权。

其二,【精选良料,专责采买】。提出在长安附近某处山岭(苏哲根据模糊的历史记忆“指点”的,号称是李承乾看某本杂记看到的)有更优质的瓷土,建议派专人勘探,并设立专门的原料采买和检验制度,杜绝以次充好。

其三,【改良窑炉,优化技艺】。附上了几张清晰的窑炉局部改造图,并提出了一些关于瓷胎配比、釉料调制和烧制火候控制的新想法,声称是“博采众工之长,偶有所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