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执宋 > 第44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

第44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

局、首指本源之心,深得吾心。”

王安石此刻的神情是徐修前所未见的郑重。他这位以孤峭闻名、不轻易折节下交于同僚的怪人,竟对着一个后辈少年说出了“吾道不孤”的深意。

“徐承哉,”王安石的目光如炬火,“自今日起,汝亦为吾王安石心内知己!他日庙堂之上,盼汝砥砺磨剑,勿负此身所学、胸中至道!”

言罢,他不再多言,转身便行。

夕阳将他那道萧然又傲岸的背影拉得很长,融入了枕溪园渐起的暮霭之中,却留下徐修独立亭内,心潮澎湃如雷。

他知道,这一拜,这一席话,分量之重,远胜任何功名赞誉。

那是来自另一位历史巨人对他的真正认可与期许。

这也意味着,他徐修,在庆历八年冬的汴京,终于踏入了时代洪流最汹涌的漩涡中心,再也无法后退。

他将他所知的将来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免役法”的核心理念尽数剖析,首陈其施行之中可能遇到的“青苗强迫贷款”、“募役养肥胥吏”等问题。

此外,他还将后世张居正“一条鞭法”的赋税精髓、“考成法”肃清吏治的霹雳手腕,乃至他原本所处那个时代的一些制度,都与王安石详细讨论了一番。

这些大部分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良法。

原本历史上,王安石真的对其青苗法、市易法等诸新法推行中的重重弊端与民间嗟怨,毫无觉察吗?

未必,只是当时党争严重,在王安石眼中,对旧党哪怕丝毫的妥协,都可能被放大为全盘失序的崩塌前兆。

加之他那刻入骨髓的执拗,硬是不愿意承认错误。

今天徐修以“探讨”的名义,先入为主的与他聊了许多,日后他变法之时,或许就可以规避这些问题。

或许,千万黎庶,便能少受几分因不合适的法令而生出的苦楚。

又或许,无数生民,能避开那一场靖康之祸?

即便自己此刻骤然死于非命,世事己是不同。

此刻,历史的车轮,似乎出现了一丝微不可察的偏离。

徐修第一次感觉到了千年时光的重量。

......

垂拱殿东暖阁,早朝之后。

紫檀木大案上展开一幅汴河详图,用笔勾勒出拟试筑束水堤的河段。

文彦博身着紫色公服,手持玉笏,恭谨立于御案前。

他的身姿沉稳如岳,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久经朝堂的从容:“臣文彦博谨奏:今有治汴清淤、省费兴漕之良策,名曰‘束水攻沙’,恭请陛下圣裁。”

御座上的赵祯神色略显倦怠,连日来的西北边报与冗杂朝务实在令他疲惫。

他微微抬手示意继续,指尖却无意识地敲击着案上那方和田青玉镇纸。

文彦博深知官家忧虑,立刻点明要害:“汴渠淤塞年甚,年费清淤耗银不下百万贯,而漕船阻滞一日,损耗更以万计。”

“去岁至今,己有七批西北军粮因转运迁延,致环庆路诸军需支绌告急。”

他稍顿,加重语气:“此策若成,岁省帑币巨万,更使东南血脉畅通,西北粮秣无虞,实乃固本清源,一举两得之策。”

仁宗眸光微动,身体稍稍前倾:“何为‘束水攻沙’?宽夫细陈其要。”

“陛下容禀,”文彦博将手中玉笏轻点地图上拟试筑堤处,“汴渠淤积之主因,在于水宽流缓,沙沉难去。‘束水攻沙’之精髓,便在于于河床宽浅、淤积顽固之处,择势构筑石堤或木石混合束水窄埽,收窄河道,逼其水流湍急如箭!”

他手势比划收拢之状,“水流一疾,其挟沙裹泥之力骤增,自然将河底淤积冲刷而去。此法,乃借汴水自身之势,涤其自身之垢,不劳民力而功效自显。”

文彦博巧妙地避开“徐修”之名,以方案本身为核心:“工部与河渠司老吏合议,欲于汴口下游七里渡险段先行试筑。此处河床宽阔平缓,淤沙深厚,正可验其功效。试筑仅三百丈,耗资有限,风险可控。”

仁宗沉吟:“此策闻所未闻。束水攻沙,水流既疾,堤防可稳?汴渠乃运漕命脉,万一溃决,岂非得不偿失?”

文彦博早有准备,从容应答:“陛下虑及深远,圣明烛照。工部己议定三重应对之策,伏乞圣览——”

他示意内侍呈上札子。

赵祯大致浏览一遍,札子上所言三事:束水窄堤采用木桩打底、石笼护岸、三合土黏合之法加固基座,兼具柔韧与坚固。

此外,于束水堤外五十丈处,并行修筑一道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