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执宋 > 第25章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第25章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她素日里精于诗书文墨,针线女红并非她所长。\零^点/墈/书^ \冕!费!阅_读\此刻银针在细密的锦缎丝线间穿行,倒显得有些生涩。细密的汗珠自她光洁的额头渗出,针尖不慎扎了指腹,她微微蹙眉,将指尖含入口中轻吮了一下,复又专注地下针。

清寒的月光透过窗格,与案头的灯火交映,落在她低垂的眼睫上,投下淡淡的阴影。她己经连续好几个夜晚如此了。

又一针落下,她下意识地停下动作,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

窗外,是如水的月光。她抬起头,目光仿佛要穿透这月光,望向遥远的北方。

远方的那位人儿,此刻在做什么呢。

......

庆历七年的冬末,一场书院内部的“私试”如期而至。这是发解试前极为关键的模拟与检验。

清晨的寒气尚未散去,书院最大的明伦堂己被临时充作考场。长案整齐排列,如同等待检阅的军阵。案上仅留笔墨纸砚和一块充作镇纸的青砖。

范仲淹端坐主位,神情肃然。几位教授手持卷袋,立于左右,目光如鹰隼般扫视全场

“封题,开试!”范仲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地穿透整个讲堂。

试卷发放的细微响动过后,便是死一般的沉寂。唯有窗外偶尔掠过的寒雀鸣叫,反而更衬出堂内压抑的紧绷。

徐修展开试卷,目光沉静。试卷分三部分:诗赋、经义、策论。

诗赋原是他最不擅长的,但是在这一段时日来他苦读韩、柳诗和其他大家的诗集,加上读了不少史书,现在用典几乎可以信手拈来。

最关键的还是与九娘的信中互相唱和诗词着实磨练了他。

九娘于诗一道己近大成,婉约和豪放风格转换自如,无论是田园诗还是闺阁诗都可以随心而作,甚至受范仲淹的影响,九娘连边塞诗都能写一些部分,只是不如其他诗作一般随心所欲。

而九娘写在信中的半阕诗时也刻意经常转换风格,以让徐修可以更方便地学习训练。

除了诗赋外,经义和策论本就是徐修擅长的,这两个一个注重记忆力,一个注重处事能力。

介于徐修从来不读死书,范仲淹也常常考校他如何做事,加上来自千年后的开阔视野,他于策论一道可谓是有极大优势。

他先看了一题策论题目——《论教化与刑罚之相济,以固国本安民心》。

此题立意宏大,首指治国根本,要求考生平衡论述儒家教化与法家刑罚的关系,并阐明其如何相辅相成,达到固国本、安民心的目的。

徐修闭目片刻,脑海中掠过《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诲与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同时他也想到邓州灾后重建中,官府既需赈济安民,又需严惩趁乱囤积居奇者。

他提笔蘸墨,一股沉雄之气自胸中升起。笔锋落纸,构建出一套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切中时弊的治国方略。

交卷钟声敲响,明伦堂内瞬间由极致的寂静化为鼎沸的声浪。

“呼——”有人长舒一口气,瘫靠在椅背上。

“教化与刑罚……此题看似中庸,实则极难把握分寸!我引了董仲舒‘德主刑辅’,又提了《管子》‘严刑罚则民远邪’,不知是否偏颇?”有人忧心忡忡。

范纯礼几步凑到徐修、张载、沈括和王谦等人身边,急声问:“诸位,此题如何破局?我以‘教化如春风化雨,刑罚如秋霜肃杀’为喻,强调教化为本,刑罚为用,相辅相成,方能长治久安。又引了本朝太祖‘慎刑恤狱’之训,及真宗朝宽减刑罚之例。”

沈括眉头微蹙:“我亦强调相济,但更侧重其‘度’的把握。教化非空谈仁义,需有具体举措如兴学、旌表孝义;刑罚非一味严苛,贵在明正典刑、信赏必罚。尤其结合了此次蝗灾中,官府若只行仁政不惩奸商,则善政亦难安民心的实例。”

张载则沉声道:“我由‘理气’论及人心。教化乃养其善气,刑罚乃惩其戾气。二者皆需合乎‘天理人情’。教化不彰,则刑罚徒增怨怼;刑罚不立,则教化流于空疏。关键在于执政者明察‘理气’之变,因时制宜。” 他的论述带着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

众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争论着如何平衡二者,如何引经据典。

空气中弥漫着焦灼与对夫子评判标准的揣测。徐修听着周围的讨论,只是默默整理着自己的笔墨。

他心中并无十足把握,但确信自己从如汉宣帝“霸王道杂之”的历史纵深和现实需求出发,论证教化与刑罚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且需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