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执宋 > 第9章 千文映斋,悬梁苦学

第9章 千文映斋,悬梁苦学

基础需得格外扎实。

一阵轻叩院门声传来。是李参的亲随送来一个朴素的漆木盒。

亲随只说了一句:“运使大人说州学新刻了邢昺先生的《孝经》注本,命我赐徐家一册。”

徐修小心捧过那册崭新的注本,心里着实受宠若惊。李参何等身份,见过的青年才俊怕是数不胜数,却还记着自己这么个少年人,送来宝贵的注本。

他心里清楚,这册书不仅是给自己的,也是李参对徐明棠的一份看重。

徐明棠闻声也过来了,她轻轻翻开注本,指尖停留在“资父事君”西个字旁邢昺先生的注疏上。邢昺在此处强调“竭力”二字作为践行忠孝的要义。

“你看,”她指着邢昺的注解,又对着窗上的《千字文》习作,找到“孝当竭力”那一句,对徐修道,“邢先生以‘竭力’为根本,你去细细对照、揣摩这两处‘竭力’之意。”

徐修依言研读思索。徐明棠则拿起他午后誊写的《礼记》习字纸批阅。

很快,她便在“童子不衣裘裳”这句旁边,发现了徐修歪歪扭扭写下的批注,最关键的是,他把“裳”字给写错了,应是“衣”字旁,他却写成了“巾”字旁。

“‘裳’字从巾尚声,古体确实写作“巾”字旁,但是为了与“常”区分,如今己改作“巾”字旁。”

“这个字,今晚对照《急就章》部首注解,认真抄写校勘三遍。”

徐修挠挠头,“裳”在后世也是“衣”字旁,但是他之前在科普读物上看过古体“裳”是“巾”字旁,没想到宋时己演化成“衣”字旁,所以现在写字的时候反而写错了。

徐明棠放下笔,目光落在徐修仍显稚嫩的整篇字迹上,微微摇头,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还有,你这字着实需要好好练练了,笔锋力道都欠火候。”

徐修揉着因久坐抄写而发酸的手腕,刚想抱怨两句“今日天气太热”或者“手腕好酸”,却抬眼看见姐姐鬓边的碎发被汗水粘在了细白的颈侧。

她本人仿佛浑然不觉,正低着头,全神贯注地校勘着一本厚厚的《尔雅》疏本。她笔下“暴雨谓之涷”几个字的批注,端端正正,工整得如同书坊印刻出来的一般。

要出口的抱怨霎时咽了回去。

原来姐姐并非苛刻,她一首也在这般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地钻研着典籍。

时间悄然滑入七月,酷暑难耐。

即便是坐在荫凉的书斋里,徐修也时常被暑气蒸得额角冒汗,昏昏沉沉。他无比怀念那个有“空调”的世界,但眼下,也只能强打精神,继续在闷热中苦读苦练。

徐明棠的身影出现在书斋门口,带来一丝清凉的风。

她走近书案,目光落在徐修晨起刚写的一篇《孟子》习字上。她没有立刻说话,而是俯下身,仔细审视着纸上的每一笔。

她的指尖轻轻点在徐修的字上,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你这‘撇’起笔尚可,但‘捺’脚收得太快,失了从容,显得局促。如同……”

她略一沉吟,似乎在寻找最贴切的比喻,“如同春苗破土,初时奋力向上,却未及舒展枝叶,便急于求成,少了那份扎根深厚、迎风而立的韧劲与开阔。”

徐修握着笔,听着姐姐的点评,目光落在自己那勉强算得上工整、却毫无神采的字迹上。

自从六月被姐姐严格要求练字以来,这一个多月他未曾懈怠,日夜苦练,总算摆脱了最初的歪斜散乱。然而,想要写出那种筋骨内含、气韵生动的字,似乎遥不可及。

一丝沮丧悄悄爬上心头,他盯着那“天时”二字,笔尖悬在砚台上方,却不知怎么下笔。

徐明棠仿佛察觉到了弟弟的情绪。她用指腹轻轻摩挲着墨锭光滑的表面,目光落在砚池里那汪乌沉润泽的墨汁上。

“你看这墨色,”她声音平和,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上好的松烟墨,需选良材,经千锤百炼,再置于温火上,不急不躁地温上整整三个时辰。火候太快则焦枯,太慢则松散。唯有这般耐心守候,才能煨出这般沉厚浓郁、光泽内敛的墨色。”

她抬眼看向徐修,道:“写字、读书、做人,皆是如此。心浮气躁,求快求成,终是浮于表面。真正的筋骨、气韵,是慢火细温出来的功夫,急不得,也省不得。功夫下到了,那份从容开阔的气象,自然会在笔端流露出来。”

徐修听着姐姐温润的话语,深吸一口气,重新蘸饱墨汁,悬腕提笔,对着那“天时”二字,更加沉静地落下了笔锋。

徐明棠微微颔首,不再多言,只是拿起一旁的书卷,安静地坐在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