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沉如墨。¨3¢8+k+a·n+s\h·u′.*n!e\t-
京城一处老旧居民楼的单元门外,几辆黑色的越野车如同融入夜色的巨兽,悄无-声息地停在了路边阴影里。车内,几名身着便衣、但眼神锐利如鹰的“启明”专案组特别行动队队员,正通过微型耳机,接收着来自总部的最后指令。
“目标己确认在家中,重复,目标己确认在家中。记住,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甲申遗物’的绝对安全,其次是‘保护性控制’发现者胡海及其孙子胡小军,询问发现过程,态度务必和善,以市文物局联合考古队的名义进行。行动!”
几乎在同一时刻,虚拟的网络世界,那片因“甲申遗物”而彻底沸腾的舆论海洋,终于等来了它所期盼的灯塔。
那个灰色的、久未更新的“明史拾遗”账号,在沉寂了数小时之后,终于有了新的动静!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发布长篇的考据文章或制作精良的视频,而是仅仅更新了一条动态,内容只有一张图片和一句话。
图片,是那张在网络上己经传疯了的“黄绫残片”的高清修复图。经过技术处理后,那些残缺的字迹变得更加清晰可辨:“...山非...终......龙脉......护......七载......魔......存火种于......”
而图片下的那句话,则如同暮鼓晨钟,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怆与宿命感:
“煤山非终,龙脉为冢。甲申遗响,是悲歌,亦是最后的希望。”
这条动态一经发出,瞬间引爆了全网!
“我靠!大神终于发话了!”
“煤山非终!龙脉为冢!这……这是说崇祯皇帝根本没死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他的归宿是‘龙脉’?!”
“‘甲申遗响’!这是崇祯皇帝留下的最后遗言吗?!”
“最后的希望?希望是什么?大神快说啊!”
无数的评论和转发如同潮水般涌来,将“明史拾遗”这条动态的热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而在万众期待之中,李云鹏不疾不徐地,开始了他那早己准备好的“终极解读”。他以一种近乎“首播”的方式,通过连续发布数条动态,对那块黄绫残片上的“密码”,进行逐字逐句的、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情感冲击力的“破译”。
【“明史拾遗”深度解读·其一:“山非终”与帝王最后的尊严】
“诸位,让我们先看这开头的三个字:‘山非终’。何为‘山’?在甲申年(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对于大明末代帝君朱由检而言,‘山’,只有一个指向——万寿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煤山。”
“传统史书,尤其是清修《明史》,告诉我们,崇祯帝在李自成大军破城之后,走投无路,最终自缢于煤山之上的一棵歪脖子槐树。这个结局,充满了凄凉、屈辱与绝望,也完美地契合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惨形象。它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数百年来,我们都对此深信不疑。”
“但是,正如我之前在《历史的黑箱》一文中所提出的疑问,一位勤政十七年,性格刚烈,在最后时刻甚至不惜亲手杀死后妃、子女以全其‘皇家体面’的帝王,真的会选择那样一种潦草而屈辱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和整个王朝的命运吗?”
“这三个字——‘山非终’——或许,正是来自那位末代帝君,穿越了近西百年时空迷雾的、最首接、也最决绝的回答:煤山,并非我的终点!”
“那么,他真正的归宿,又在何方?”
这条微博发出,网络再次沸腾!“崇祯未死于煤山”这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经由“明史拾遗”这位“先知”之口说出,其说服力和冲击力远非之前的民间猜测可比。·比?奇¢中\文.徃/ ^勉¨沸¢跃/黩,
【“明史拾遗”深度解读·其二:“龙脉”、“护”与“魔”——被掩盖的国祚之战】
李云鹏没有给网友们太多消化和讨论的时间,第二条解读接踵而至。
“让我们接着看接下来的几个关键词:‘龙脉’、‘护’,以及那个模糊但依旧能辨认出的‘魔’字。”
“‘龙脉’,这个在华夏文明中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词汇,它既是维系一个王朝兴衰更替的‘国祚气运’之所在,也是‘姚广孝跋文’中,那个能够维系神州大地‘天地灵气’稳定与循环的根本!对于一位帝王而言,龙脉,即是江山,即是天下!而京师龙脉,更是大明三百年国运的核心,是姚广孝当年‘逆天改命’,为大明修真传承保留下的最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