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中也有相同的记录:“东晋宁康年间,吴郡梁山伯、国山祝英台同学三年,不知祝乃女子,结为兄弟,寝食与俱。梁为鄞县令……卒,葬四明山下,祝往哭吊,墓忽开裂,祝坠下复合,仅露玄襟,从者之皆毁,旋化蝶类飞去。”由此看来,梁山伯和祝英台应是东晋穆帝至孝武帝时人,生活在公元352年至373年之间。梁山伯在求婚不成之后,曾出任了贸县(即今鄞县)的一个小县令。在县令任上病死,死后就埋在城西门口外。至今宁波市鄞县高桥尚有梁山伯庙旧址及墓址。
到了明、清代,一些小说、鼓词,特别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宝卷》及各地方唱本,故事情节有了一个大发展,其中也有不少离奇荒诞的说法。当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了很大的演变,成为了一种历史传说。历史传说是劳动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种口头(或文字的简单记录)文学,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但是它不等于历史。它有着历史的依据和凭借,但它又有着成为这一传说故事的过程。在传说的过程中,又深深地烙下了历史真实的痕迹。《梁祝》也同样,既有着历史真实的痕迹,又有着它作为一个传说故事的发展过程。
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哪里?
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哪里?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在何处却众说纷纭,或说在山西的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安徽的贵池。那么,杜牧的《清明》所指杏花村究竟是现今何处呢?
第一种说法是:今山西汾阳县杏花村。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国内。而且,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历史上,我国著名文人、学者李白、杜甫、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李自成进北京路经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尽善尽美”的题匾,杏花村曾一度更名“尽善村”。
虽然有人认为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的是江南的春景,但在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也是春雨纷纷,雨水充足。其实,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诗句甚多,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云:“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但是山西汾阳说却有一点争议,那就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现杜牧涉足汾阳的文献记载。但杜牧有《并州道中》一诗,有研究者便认为杜牧曾到过太原,因唐时并州州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太原,而从太原到汾阳不过150华里,因而推断出杜牧可能经太原往汾阳品酒。
第二种说法是湖北黄州(古齐安)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古镇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陂、红安四县交界处。~优?品,小.说+网~ ′最/新!章¢节_更¨新′快/《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过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有诗为证。《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当时属齐安郡,今为湖北黄陂县)为木兰庙所题的诗。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定经过杏花村。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忧解乏,正是这里,宋代苏轼谪迁黄州,也曾路过这里,与隐居在杏花村的旧友陈季常邂逅。
而对于杏花村的“酒家”,这里流传的民谚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据《麻城县志前编》(卷之三)载,这里的酒是与众不同的“水酒”(又名“黄酒”),“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这种酿酒方法流传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据《复斋漫录》记载,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后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词人谢无逸也路过这里,并于杏花村驿壁上题《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