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其原因,大周政权轻徭薄赋,社会稳定,尤其在击败金国及抄没赵宋权臣财产后,积累了大量资源。
皇帝柴天将这些财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使百姓各得其所。
在大周为良民,生活安稳富足,远胜过当初为匪的日子。
因此,鲜有人再愿铤而走险。
像杨幺钟相这般野心勃勃的首领,最终难逃失败命运。
他们手下多是因生活困苦被迫跟随的农民,一旦社会安定,这些人便主动归降。
失去了支持的匪首即便心怀不满,也只能随波逐流,难以成事。
这正是赵鼎一路北上时目睹的真实景象。
虽然还未达到完全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己远超前朝的安定局面。
至于后世传说的所谓太平盛世,不过是虚构罢了。
即便在科技发达的时代,犯罪依然不可避免。
更何况是在缺乏洞察力的古代?
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过是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书,美化自己罢了!
由此也可看出,李世民的虚伪。
赵鼎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明白,自夏朝开创家天下以来,从未有过如大周这般善待百姓的时代。
州桥之上与张择端的对话,更让他深感庆幸,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
他甚至有些迫不及待,想亲眼见到那位传闻中的年轻圣君。
“哈哈哈,张大画师,我刚到汴梁,正要去见圣上。
你的画也要献给陛下。
那就一起进宫吧。”
赵鼎捋了捋胡须,笑着对张择端说道。
“晚辈定当遵从。”
不久后,赵鼎和张择端通过唱名,进入了皇宫。
恰好赶上柴天与众臣议事。
张择端呈上《清明上河图》后,满朝文武无不惊叹。
“好!画得真是太好了!
此画真正展现了我大周的盛世……”
李纲喜形于色,忽有所悟,捧着笏板向御座上的柴天奏道:“陛下即位之初,便缔造了如此盛世……
文治武功远胜前朝,疆域辽阔。
为彰显《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盛世景象,臣恳请陛下效仿上古圣王,封禅泰山!
以此彰显陛下功绩与大周盛世于千秋万代。”
“恳请陛下效仿上古圣王,封禅泰山。
以此彰显陛下功绩与大周盛世于千秋万代。”
李纲的声音铿锵有力,在大殿回荡,顿时引发群臣响应:“臣等恳请陛下封禅泰山,以彰陛下万世之功!”
每位大臣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敬仰。
自豪源于他们是大周的臣子!
昭武帝柴天封禅泰山,他们作为昭武一朝的臣子,也将与圣君共同刻碑立石,名留青史。
封禅泰山,这无疑是历史上的巍峨壮举!
自古以来,它就是无数英雄豪杰、王侯将相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耀。
从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起,泰山便被视作与天地沟通的圣地,历代帝王在这里表达对天的敬仰与功业的陈述。
即便抛开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仅看有明确史书记载的封禅泰山的帝王,也寥若晨星。
其中第一位,是终结了春秋战国乱世,完成华夏统一的第一位大一统帝国开创者——秦始皇嬴政。
他在泰山顶建起五色祭坛以祭天,又在山脚梁父山设地坛以祭地。
秦朝丞相李斯亲撰碑文,记述始皇封禅之事及随行功臣,立碑于泰山五大夫松下。
第二位封禅泰山的是汉武帝刘彻。
尽管他的统治耗费了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致使百姓困苦不堪,但最终战胜了强悍的匈奴,展现了汉王朝无与伦比的军力。
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还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河西走廊,使汉廷的影响力首达西域三十六国。
霍去病更是在狼居胥山祭天,留下了“封狼居胥”的千古佳话。
凭借这些辉煌功绩,汉武帝得以跻身千古一帝之列,也成为继秦始皇之后第二位封禅泰山的帝王。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同样选择封禅泰山,成为第三位在此行此大礼的皇帝。
然而,自东汉以后,首至隋朝之前,天下陷入长期的割据纷争,无人能再现秦皇汉武那样的丰功伟绩,也无人敢于封禅泰山。
就连唐初的两位明君——开国皇帝李渊和奠定贞观之治基础的李世民,也未行此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