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 > 第61章 独占鳌头

第61章 独占鳌头

《赋得“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新”字》

冻解寒汀暖,风回淑气臻。~咸·鱼^墈*书?蛧~ ·嶵_欣^漳^踕,埂`新?快,

波摇鸭试水,泥软燕衔新。

柳眼初窥岸,桃腮欲醉人。

远山青渐染,细雨润如茵。

万物承天泽,生机自此陈。

皇恩同浩荡,草木亦知春。

诗成,一气呵成。前四联工笔描绘春风带来的细微变化,从解冻的汀岸、试水的鸭子、衔泥的新燕,到初绽的柳芽、含苞的桃花,再到远山渐染的青黛、细雨滋润的草茵,意象鲜活,层次分明,紧扣“绿”与“新”。

尾联则巧妙升华,将自然的生机暗喻皇恩浩荡带来的万象更新,既符合颂圣的应试要求,又不显生硬,意境开阔。限韵的“新”字在第二联末自然嵌入,毫无滞涩。

李明满意地放下笔。这篇诗赋,论辞藻或许不是最华美的,但胜在观察入微,意境清新自然,气韵流畅。他相信足以获得考官青睐。

第三场策论,终于到了重头戏。

当试卷发下,看到那道熟悉的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时,李明的心跳还是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果然还是它!府试与县试同题,但要求与评判标准必然天差地远。+芯·丸*夲`鉮′戦* /芜.错·内~容+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脑海中,那位“守拙斋主”温润醇厚的声音仿佛再次响起:“……法之筋骨,需以仁之血肉填充……判例的力量……弥补成文法的僵硬……牧民一方,当以民生疾苦为根基……”

徐静舟札记中那些小人物在律法缝隙间的挣扎,周教谕强调的“筋骨”与“血肉”交融,以及自己研读刑案时感受到的“情”与“法”的张力,此刻如同百川归海,在他胸中激荡碰撞,最终汇聚成一个清晰而高远的立意。

他不再犹豫,提笔破题,笔走龙蛇:

“刑赏者,国之大柄,驭世之枢机。然法网虽密,难尽人情之万变;律条虽严,易失天地之仁心。故圣王立法,必本乎忠厚,期于无刑无赏,而民自化焉。

所谓‘至’者,非徒宽纵之谓,乃在使刑赏之施,如春风化雨,虽肃杀亦蕴生机,虽褒扬亦存儆惕……”

他开宗明义,点出“忠厚”的本质是追求“无刑无赏”的大治境界,而非简单的宽大。接着,他并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而是笔锋一转,深入剖析:

“……何以至之?曰:法为筋骨,仁为血肉。-精′武?暁′税?枉? -醉,欣¨漳¨結+更\薪/快`筋骨立其威,使奸邪知惧;血肉通其情,令黎庶怀恩。昔者张阿大抢米救子,法当重辟,然江宁知府王某,体其救子之切,察其情非得已,更虑灾后民情汹汹,若施重典,恐激大变。遂权其轻重,改枷号示众,既存法度之严,又全人伦之悯。此判一出,非仅宥一人,实为天下执法者树一权衡情法之圭臬……”

他直接将“守拙斋主”点拨的“张阿大案例”作为核心论据,详述案情,并着重分析其判例意义——弥补成文法僵硬,赋予执法者依据实情变通的权力,树立“忠厚”标杆。这比单纯引用经义更具说服力,也更能体现“务实”与“格局”。

“……故曰:忠厚之至,在明刑弼教,使罚当其辜而心服,赏符其功而劝善。执法者当如良医,不惟识症,更须察本,于律令之筋骨间,贯注仁恕之精血。如此,则刑非为戕害,乃儆愚顽;赏非为滥施,乃励忠良。民心顺,怨气消,吏治清,而王道可期矣。”

结尾呼应开头,再次升华,将“忠厚”落脚于民心吏治和王道大业。

整篇文章立意高远,论证层层递进,既有经义支撑(引用《尚书》“明刑弼教”),又有鲜活案例,逻辑严密,文笔老练,将“筋骨”与“血肉”的融合诠释得淋漓尽致。

写完最后一个字,李明搁下笔,长长舒了一口气。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麻,但心中却是一片澄澈通明,充满了酣畅淋漓的快意。这篇策论,已是他目前学识和思考的巅峰之作。无论结果如何,他无愧于心。

三场考罢,走出贡院那扇沉重的龙门时,外面已是夕阳西下。连续三日的殚精竭虑,让李明脸色略显苍白,但眼神依旧明亮。忠叔和张铁柱早已在人群中焦急等候,看到他的身影,立刻挤了过来。

“少爷!考得如何?可还顺利?”忠叔接过考篮,关切地问。

“明哥儿!累坏了吧?快,我带了热包子!”张铁柱献宝似的从怀里掏出两个用油纸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