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 > 第55章 入学考试

第55章 入学考试

李明眼神瞬间变得专注而明亮,他不再看旁人,迅速铺开稿纸,狼毫饱蘸浓墨,笔走龙蛇。.比~奇·中+蚊~徃~ ~首_发/

开篇便直溯本源:“盖闻《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刑赏者,国之大柄也,操之者可不慎欤?” 他引经据典,将“忠厚”阐释为立法之时的审慎考量与量刑之时的仁恕之心,指出“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古训正是“忠厚”的极致体现。笔锋所及,既有对历史典故的精当引用,也隐含了对现实中酷吏枉法、赏罚不明现象的批判锋芒。

香已燃过半,庭院里书写声渐渐密集,却也伴随着更多的叹息和烦躁的搁笔声。就在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打破了沉寂。

“学生徐静舟,试论之。” 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静的穿透力,瞬间吸引了包括李明在内的许多人目光。

只见那位曾在府学广场上对陈子安等人冷言讥讽的青衫少年,排众而出,走到台前空地。他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身形挺拔如竹,面容沉静,眼神锐利。

徐静舟并未看稿,显然已成竹在胸。他对着周教谕和众人拱了拱手,朗声道:“刑赏之忠厚,非囿于小仁小惠,其本在于‘公心’与‘明察’四字!” 他开宗明义,语惊四座。“赏一人而天下知劝,非厚其一人也,厚天下之善也;刑一人而天下知畏,非薄其一人也,薄天下之恶也。/薪\完*夲¢鉮!戦_ *哽·新_嶵·快-故忠厚之至,在刑赏之公,在明察秋毫,使功罪无所遁形!若徒以宽纵为忠厚,是养奸宄而伤良善,非忠厚,实乃祸国之阶也!”

他的观点犀利,直指核心,将“忠厚”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强调其本质是公正严明而非单纯的宽大。

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更援引了前朝因过度宽纵导致吏治腐败、豪强坐大的实例佐证。其见识之深刻,论证之有力,远超普通童生水平。

周教谕端坐台上,虽面色沉静如古井,但眼底深处,却有一丝极淡的赞赏掠过,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漾开微不可察的涟漪。

李明正听得入神,笔尖悬停在纸面上方,徐静舟那“公心明察”的论断如同惊雷在他脑海中炸响,瞬间照亮了他思路中某个未曾深究的幽暗角落。就在这时,一个带着明显傲慢腔调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哼,高谈阔论,空言无物罢了!治国平天下,岂是尔等寒门所能妄测?”

李明眉头微蹙,不用回头,也知是那锦袍华服的陈子安。他正与几个衣着光鲜的同伴聚在一处,脸上满是不屑。

其中一个同伴,李明有些印象,似乎是邻县颇有名气的才子,唤作赵文博。!幻/想′姬\ !更¢歆^醉!快′赵文博此刻正捧着一卷装帧精美的册子,对陈子安低语:“陈兄请看,这是家父费心搜罗的,前科几位进士及第殿试策论的精要辑录,尤其关于‘宽猛相济’之道,剖析入微,切中肯綮!若能将其中精髓……”

他后面的话压得更低,但“借鉴”、“化用”几个词还是隐约飘了过来。

陈子安得意地扬了扬下巴,瞥了一眼李明简陋的笔墨,又扫过徐静舟洗得发白的衣襟,轻蔑之意溢于言表。他手中把玩着一枚温润的羊脂玉佩,神态悠闲,仿佛胜券在握。

李明收回目光,心中并无多少波澜。

这等人,不值一辩。他更关注的是徐静舟的论述和周教谕的反应。

然而,陈子安身边另一人的动作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人穿着质料上乘的云锦长衫,面容俊秀,气质却有些阴柔,一直沉默寡言。李明记得他叫孙慕贤,似乎家中在府城颇有财势。

此刻,孙慕贤并未参与陈子安等人的私语,反而悄悄靠近一名维持秩序的低阶书吏。李明眼尖,瞥见孙慕贤袖袍微动,一个沉甸甸的、用上好绸布包裹的小物件,极其隐蔽地滑入了那书吏手中。

书吏身体微微一僵,随即若无其事地将东西拢入袖内,目光与孙慕贤极快地交换了一下,微微颔首。

这一幕快如电光火石,若非李明心神专注且目力极佳,几乎难以察觉。他心头猛地一沉!贿赂?在这府学庄严的文会之上?所图为何?难道与即将到来的府试有关?一股寒意悄然爬上脊背。

“时辰到!”铜磬再鸣,一炷香燃尽。

周教谕并未点评诸生文章,只命书吏收取了几份他目光停留过的文稿,其中便有李明和徐静舟的。

接着,周先生开始正式讲学,深入剖析《春秋》中的几则着名案例,如何从一字褒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