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洵玉站在榜前,没说话。\w?e\i?q~u\b,o^o-k!.?c,o·m_
杜世清低声问她:“下一步呢?”
她只回一句:
“兵部。”
“他们不是说,军饷发了?”
“那我就看看——这饷,是兵吃的,还是……庙吃的。”
这天一早。
李洵玉没去政绩司。
她直接进了兵部。
不是请客,也不是拜会。
她是来——查账的。
兵部前署一听她要进账房,脸都吓绿了。
“李大人,这军饷账可是重机密,不经三部议签,不可外阅。”
“兵银不归礼,也不归民。”
“这事……是不是再议一下?”
李洵玉懒得听废话。
“我不查兵。”
“我查的是——你们批出去的银。”
“你们不是说饷发了?”
“那好。”
“我就看看,这银,是不是发到兵手里去了。”
她转头吩咐三组:
“调过去三年所有军饷批签卷宗、回签册、发银底本、将官批令。”
“三日内不交,明日贴榜。”
“标题就叫——《兵部军饷断档案》。”
前署顿时蔫了。
“李大人,我们这边……也不是不交。”
“只是这账……去年被鼠咬了点角。”
“还有几页水渍……我们可以补。+5,4`看¢书/ \首*发*”
“真的可以补。”
李洵玉看着他。
“被鼠咬了?”
“水渍了?”
“你们这是给兵发粮,还是喂老鼠念经?”
“要真是老鼠吃了军饷——”
“那我先抄的,就是这只老鼠的户口。”
兵部终于服软。
账,交上来了。
她坐在兵部审堂,一页页翻。
翻到第三卷,停了。
【天启十年夏,西岭驻军急调粮饷三万石,银批九千六百两,发至“西岭郡守代领”。】
她冷笑一声。
“代领?”
“军银不是发兵,是发给郡守?”
“这是谁批的?”
三组答:“兵部副使吕崇礼。”
“说西岭山高路远,兵不便签收,由地方代转。”
李洵玉把那张批文拍桌上:
“代转?”
“那你问问西岭的兵——他们那年有没有吃饷。”
“还是他们吃的,是野草?”
三组立刻下去调西岭兵录。
半天回来,脸都沉了。
“大人,调出来了。”
“西岭郡兵,那年秋后出现大规模哗变。”
“理由是‘断粮三月、衣冷马乏’。”
“后来被压下去了,说是‘地势苦寒、情绪不稳’。”
“可这账上明明写着,饷已发。?5/2.m+i¨a*n?h?u^a+t^a+n_g·.\c¨o-m/”
“银也批了。”
“但兵没吃着。”
“那银呢?”
李洵玉一字一字说:
“这银,要是没进兵营。”
“那就是——进了别人的口袋。”
“你去查这个‘西岭郡守’是谁。”
“他要是还活着——叫来。”
“他要是不在了——”
“我贴他祖坟。”
两日后,政绩司蓝榜贴出。
【西岭军饷断流案】
【案号:兵账·甲一】
【兵部副使吕崇礼于天启十年夏,批发西岭驻军军饷九千六百两,委托西岭郡守“代为分发”。
后查西岭秋季兵哗,因三月未得军粮,战马枯亡、将卒冻毙二十七人。
实地查验,无发粮记录、无银发底单、无兵签收册。
初步认定该批军饷为“发而不至”,为代转型账务失踪。】
【政绩司建议:暂停代转制度,设“兵银直发官”,由政绩与兵部双审。】
榜贴出当天,兵部跳脚了。
“你们这是干涉兵政!”
“再这么贴下去,是不是连军令也得你们审?”
“你们政绩司,是贴账的,不是监军的!”
李洵玉听完,坐在审堂。
没吭声。
她直接拿出第二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