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铁血大明:我,崇祯皇帝,只手补天裂 > 第34章 土豆和番薯

第34章 土豆和番薯

郑芝龙再次深深叩首,“臣!郑芝龙!叩谢陛下!必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崇祯看到他的神情,便提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要求,“镇海伯,大伴和你说过了吧?”

“朕希望你的船队,能够从南洋等地,大量收购粮食运到大明,朕会加价采买。.d~i\n·g^d?i_a*n/k′a.n.s¨h!u~.~c+o*m¨”

“陛下,王公公已经说过了,臣在进京之前,就已经命人前往安南,南洋等地收购粮食。”

“至于加价,臣是陛下的子民,自当为陛下效力。”

崇祯听完,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是脸上依旧是看不出表情,说道:“好啊,不愧是朕的镇海伯,但是朝廷从来不会亏待功臣,该出的钱朝廷是不会小气的。”

郑芝龙慌忙道:“陛下言重了,臣子为陛下分忧乃是本分。”

紧接着,郑芝龙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臣听闻大明连年干旱,粮食减产,臣从南洋带回了两种新作物,名为土豆和番薯。”

郑芝龙说完,崇祯眼里猛然一亮,急忙说道:“何物?镇海伯,再说一遍!”崇祯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急切和一丝颤抖,“你方才说的……是土豆与番薯?”

“回禀陛下,正是!”郑芝龙感受到皇帝的激动,心中大定,答道,“此二物,乃当地土人赖以饱腹之根茎粮食。~x/w+b!b′o¢o?k_..c/o`m,臣在海上行走多年,亲眼所见,尤其是惊人产量,远超我大明现有主要作物!”

崇祯心中欢喜,连忙问道:“产量如何,是否适应大明水土?”

郑芝龙显然是做过功课,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清晰地说道:“启禀陛下,那番薯,其苗蔓生,不择土质,沙壤、丘陵、坡地皆可生发,更难得的是耐旱异常!”

“此番薯,据臣多方打探、亲眼所见并命人在少量土地上试种,其产量可达十五至二十石,甚至更多!”

“即便是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精心打理,得十石也绝非难事!”

“啊?这么多?”王承恩惊呼出声。

朱由检看向他,对其问道:“大伴,小麦的亩产量是多少?”

“回皇爷,北地的麦田亩产也就是一石左右,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年间,如果遇上大灾,产量还会更低。”

“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绝无半分虚言!”

郑芝龙看到王承恩的失态,深怕崇祯怀疑,再次叩首。\萝¢拉?小~说\ ?已!发/布′最¢新¨章?节.

“番薯藤蔓伏地而生,地下结薯块,一株之下,少则数个,多则十数枚,故而产量奇高。更奇妙的是,其薯块易于储藏,或切片晒干,或地窖贮藏,可存数月之久,是赈灾济民的无上之宝!”

“那……那土豆呢?”崇祯紧接着问道。

“此物虽不如番薯产量那般极端骇人,然其适应性亦强,喜冷凉气候,不耐酷暑,尤适于我大明北方稍显苦寒之地种植。”

“土豆亩产,稳在八至十二石之间,同样远超小麦,饱腹感极强,臣的船队也经常在航海时带上土豆。”

“陛下,此二物产量虽高,但在南洋、西番也非天生地长,将他从南洋带回大明,我汉家子民也实属不易!”

崇祯有点好奇,问道:“哦?何人?何人能将此物引荐入我华夏?此人当属首功!”崇祯在后世也听说过传闻。

“此人乃臣之同乡,一位名叫陈振龙的福建长乐儒商!非臣刻意抬高乡党,实乃引种‘番薯’一项,其艰难险阻,更显陈振龙公一片爱国之心!”

“那是在万历二十一年,先帝万历爷在位之时。彼时闽浙连年饥馑,饿殍遍野。”

“陈振龙公也在吕宋经商,亲眼目睹当地土著广植一种土名‘甘薯’之物,青黄不接之时,竟能以之为粮,安然度过,且其产量之巨,令振龙公大为震撼。他当时便想着将此物带回大明。”

“但是这引种之路,何其艰难!吕宋之地,受西班牙人所控。这些红毛夷深知甘薯之利,视若国宝,严禁薯种出境!”

“关卡森严,盘查极紧!若被查出私运薯种,轻则没收罚没,重则性命堪忧!彼时已有侨民偷偷尝试带薯块出境,皆被查获,严惩不贷。”

“陈公冒着巨大的风险,秘密购得数尺番薯藤蔓——是连着芽头的活藤。他日以继夜,用尽心血,将这几株鲜嫩脆弱的密密麻麻地编入船只缆绳用的粗壮藤绳之中!”

“远远看去,那只是一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船用缆绳!”

“万历二十一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