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章庄章程,特来送上贺礼,恭贺苏老爷高中!”又是一名乡绅上前送礼。+d\u,a¢n`q.i-n-g\s·i_.~o?r!g·
“章先生客气了。”苏文拱手谦逊。
……
苏文虽然并不认识这些人,但对他们送来的礼是来者不拒。
等人群一个个离开之后,发现身后的贺礼堆积如山了。
穿越到古代,一旦中举,生活立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就算考中之前三天饿九顿,考中之后都能立刻发家致富。
朝廷送的建立牌坊的专项资金有五十两,相当于后世的好几万。
地方官员送来的贺礼更多,二百两打底。
当然,最大的收入进项还是那些乡绅送的,他们比地方官送的更多。
地位越低送的礼越重。
苏文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果然发现里面堆满了白花花的银子。
在银子上面还有一个名帖。
名帖里除了写了送礼之人的名字之外,还提出来一个请求。
请求将他家的土地挂靠在苏文名下,并允诺给苏文三成的收益。
这些乡绅平日里兼并百姓的土地,囤积了大量良田。但因为其没有举人功名,最多只是秀才,举人并非一抓一把,他们名下的土地便需要交田赋。\三?八?墈¢书*蛧′ ′追¨罪?鑫~璋·截¢
而举人则是有200亩土地的免于田赋权。
他们把自己名下的土地挂靠在苏文名下,这样土地就不需要交田赋了。
乡绅不交税,苏文白得抽成,如此一举两得。
然而苏文却把信丢到了一边,内心不屑,土地里出产的那点银子他根本看不上。
古代农业生产极其落后,即使那两百亩都是良田,即使隐瞒田产能达到三西百亩甚至一千亩,一年能产出多少银子的收益?
与明德书坊和月绣坊给他赚的银子相比,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不过他还是打算让这些士绅挂靠,免得显得自己不合群。
乡绅们走后,当地书院的人又来了,想要聘请他担任山长每年三百两。但苏文说自己明年要参加会试,拒绝了他的恳求。
此外还有一个贫苦百姓一见面就给他跪下,想要让他帮忙写诉状、打官司。
以苏文现在都地位和名气,他写的诉状胜率会很高,拿着他的诉状在清河县打官司甚至会必赢。
古人写诉状并不是看那人有多懂律法,文才有多华丽,而是看写诉状那人的身份地位。像苏文这种人,有人拿着他写的诉状过去,谁敢判那人输?
判那人输就证明苏文写的诉状不行。?墈+书·屋/ `哽-薪?蕞¢筷?
连官司都打不赢,以后就没人再找他写诉状,苏文就没有机会再用讼师的身份赚钱。
县令这么判,就是不给苏文面子,就是在断人财路。
苏文现在考中了解元,加上还是冯家女婿,谁敢断他财路?
所以古代那些举人当讼师收费一般都很高,一份诉状能让一个中产家庭破产。
因为只要是他写的诉状,几乎己经断定能胜诉。
《明实录》记载:一讼之费,常破中人之产。
史书里简简单单的这句话,就记录着古代讼师生存的底层逻辑。
很多脑子不够的人,根本想不到古代讼师写诉状,靠的是身份和地位,而非律法和文学水平。如果不是这层关系,谁愿意给他足以让人倾家荡产的巨额诉讼费?
举人给某人写诉状,就等于在给他站台。
所以就算他写的狗屁不通就算他一点也不懂律法,该赢还得赢。
苏文并没有同意给那人写诉状,自己写的诉状必赢,当然不能轻易给。
自己又不是断案的,不能确定他是不是真的冤枉。
……
前来拜访和道贺的人群络绎不绝,各个阶层的都有,一首忙到天黑苏文这才得以空闲。
……
“阿弟,你跪下!”自从搬到苏府之后,苏清怡就让人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来,用于存放苏家先祖牌位,也就相当于祠堂,古人对这个很重视的。晚上苏清怡把苏文叫到祠堂里,一开口就让他给祖宗牌位前跪下。
苏文一阵郁闷。
不过还是依言跪在牌位前,目前祠堂里的牌位只有三张,二人父母的和他们祖父的。
得,谁让你们是原主的父母和爷爷呢?
至于姐弟二人的祖母,早年和爷爷离婚,进不了祠堂。
看到苏文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