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考生一旦中举,以后是要入朝为官的。′w¨o!d^e?b~o-o!k/s_._c_o/m*
如果某考生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与考官的想法相左,代表他以后做官的理念会和清流集团相反,录取了他那还了得?
以后岂不是成了自己的政敌?
所以考官绝对不会录取这样的考生,给自己、给清流集团找麻烦。
只有顺着考官的思路走,表明自己以后会和他站在同一阵线,和清流集团是友非敌,才是正确的选择。
比如说眼前这道题吧。
明面上考的是如何平衡维新和守旧的争论,实际上是在考考生的思想觉悟。
维新变革会触犯士绅阶层的利益,而那些考官基本上都是士绅阶层。
作为聪明人,该在文章中偏向抨击维新派的乱来,还是偏向抨击反对者的守旧?
答案一目了然。
苏文大胆猜测,现场必定有无数考生满怀热血,在文章中表达大力支持维新的态度。并引经据典说什么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陛下应该大胆革新,与民养息之类的想法。
然后高谈阔论,大谈自己如何平衡守旧和革新的方法。
这样的考生无一例外,全部都会落榜。
“方法论不重要,立场才是最重要的。?优′品`小+税/王! `冕+费~粤·读,”
想明白这个关键之后,苏文迅速下笔。
第一段他在文章中肯定了维新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毕竟这两句是《诗经》里面的句子,后来在《大学》里被两次引用,原则上是不能反对的。
接下来他笔锋一转,专门抨击那些维新派,说他们看不清局势,好大喜功倒行逆施,不但苦了百姓,还害得朝廷遭受了损失。
接着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革新是对的但必须慢慢来。
“这个慢慢来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既维护了士绅阶层的利益,又立住了支持维新的牌坊,完美的契合了考官的心理预期。”
思考了一会儿之后,苏文又在文章里面加了点有爆点的句子。
于是,一篇洋洋洒洒五百字的好文章就这么写成了。
当然,这样的文章只能应付秋闱和会试,当不了状元。状元是皇帝钦点的,所以在殿试的时候,聪明的考生又会换一副面孔,把屁股歪向皇帝。
左右逢源,八面玲珑。
吹干试卷上的墨汁之后,苏文拉响了铃铛:“交卷!”
这次交卷,距离他进入考场足足有两个时辰。
没办法,古代科举对试卷要求太严格了。.q!i`s`h′e\n/x·s..!c,o_m·
不仅要求每个字都工整,还不能有墨点,但凡掉一滴墨水在上面都要重写。
而且用毛笔写比用硬笔写速度慢多了。
要是让他用中性笔写的话,最多三十分钟就能完成。
“又是你?”看到提前交卷的又是苏文,巡查考官皱眉,戏谑道,“我还以为你第二场考试还能和第一场一样一刻钟交卷。”
“你给我交一个试试?”苏文说完,头也不回的离开了贡院。
没办法,贡院里实在是太臭了。
三千多考生前三天都在里面拉屎拉尿,甚至有很多首接拉在考试隔间里,虽然在换场时间清洗过,但那味道始终很大。
……
“张大人,苏公子又提前交卷了。”主考官房间里,巡察冲进来,把苏文的试卷交到了张坤手中。
“好文章!!!”张坤接过来之后仔细看了一遍,不由得拍案叫绝,“立意深远,文辞华丽,其中还有不少精彩佳句。”
“的确是好文章!”旁边的巡查考官也说道,“不愧是苏大才子。”
“苏文仅凭第一张试卷就能得解元了,第二篇经义解读同样是鹤立鸡群。”张坤感叹,“不得不说,这苏公子有状元之才。”
科举考试考的不是背诵能力,也不是考引经据典的能力。
它考的是一个人的深层智慧。
作为考生连主考官出题的意图都不揣摩,即使录取了将来也没多大前途。
如果考生在文章中表达的立意和考官的期待背道而驰,录取了就是在给自己添堵。
苏文的文章不但文辞华丽,还完美的戳中了主考官的舒适点。
这样的才子不录取还能录取谁?
“这苏文将来入朝为官,将是我方一员得力干将!”张坤心想。
因为古代科举对文章的特殊要求,立场重要文章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