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槿闻言,轻笑一声,目光平静地搅动着碗里的豆腐脑,仿佛谈论的不是自己。
王敏敏则是眸光一闪,追问道:“老人家,这吴王二公子如此雷厉风行?”
老板一边给邻桌添茶,一边回过头来,满脸钦佩:“那可不!二公子向来嫉恶如仇,那周骥平日里仗着老爹的权势欺男霸女,早该有人治治了!也就是二公子敢碰这硬钉子,换做旁人,怕是早就被周德兴压下去了!”
朱槿闻言,轻笑一声,目光平静地搅动着碗里的豆腐脑,仿佛谈论的不是自己。王敏敏眸光一闪,笑着看向朱槿,那眼神里藏着几分打趣与好奇,随后对着老板说道:“有机会真想见见这个吴王二公子是何等威风啊。”
老板脸上满是感慨:“这位小姐,二公子那等人物岂是我们寻常老百姓能见到的啊。他要来小老儿这吃顿早饭,都是我祖上冒青烟了。平日里也就是远远望见过一回,骑着高头大马,那气势,一看就不是凡人!” 说罢,老板又匆匆去招待其他客人,留下热气腾腾的早点摊子前,王敏敏似笑非笑的目光还停留在朱槿身上。
朱槿低头不语,只是搅动着碗里的豆腐脑慢慢吃着。嫩滑的豆腐脑入口,甜腻的味道在舌尖散开,他微微皱了下眉,心中暗自想着:“有时间得把玉佩空间库房的辣椒种上,在这世道想吃碗咸辣口的豆腐脑都难,这种甜豆腐脑真是难以下咽啊。” 想到日后能实现 “辣椒自由”,他不自觉抿了抿唇。
见朱槿不理自己,王敏敏利落地卷起衣袖,端起瓷碗轻吹两口,便舀起一大勺豆腐脑送入口中。
嫩滑的口感混着甜味在嘴里散开,她挑眉看向朱槿,似是察觉到对方对甜口的嫌弃,故意含糊不清地赞叹:“嗯…… 没想到这甜豆腐脑,倒比我在塞北吃的羊奶酪还顺口。” 说罢,她又伸手捏起一个汤包,指尖轻轻戳破薄皮,鲜美的汤汁 “滋” 地溅在碟子里,她就着醋碟咬下一口,吃得畅快淋漓,还不忘朝朱槿晃了晃手中剩下的半块汤包,眼神里满是促狭。
待风卷残云般吃完最后一口汤包,王敏敏用帕子随意擦了擦嘴角,抬眼望向对面书肆匾额上熠熠生辉的 “新华书局” 西个鎏金大字,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少爷,这‘新华书局’的名字,听起来倒是新鲜。按说书局取名多以‘文’‘雅’‘斋’‘阁’这类字眼,怎的叫个‘新华’?这里头可有什么讲究?” 她微微歪头,目光似笑非笑地盯着朱槿,显然对答案充满好奇。
朱槿出门前就吩咐过王敏敏,外面人多眼杂,为了减少不必要得麻烦,让王敏敏在外面喊自己少爷就可以。
此前朱元璋听闻沈珍珠名下最气派的书局落成,特意召她询问名号深意。沈珍珠盈盈一礼,娓娓道来:“‘新’者,革新也。公子言,书局当弃雕版之旧法,行活字之新术,让天下典籍得以更快更广流传,还在书籍形式上大胆革新 —— 每一本书刊印时,都会添加标点符号;更要革新世人之思想,以经史子集、百家之言启迪万民,开民智、破蒙昧。”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钦佩之色,“至于‘华’字,公子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书局当如灯塔,汇聚先贤智慧、民间故事,让这灿烂文化如江河奔涌,传于西海、泽被后世。故取名‘新华’,愿书局成为传播新知、弘扬华夏的阵地。”
朱元璋听罢,浓眉一扬,哈哈大笑:“好!好一个‘传播新知、弘扬华夏’!朱槿这小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格局!” 当即传旨,命衍圣公孔希学亲笔题写匾额。孔希学挥毫泼墨时,笔下的 “新华书局” 西字铁画银钩,既有儒家的庄重,又暗含革新气象,正合朱元璋心意。如今这块由圣手书写、描金而成的匾额高悬门楣,既是书局的荣耀,更成了应天府文人墨客争相瞻仰的景致。
朱槿将这些解释给王敏敏听,王敏敏静静聆听,眼中的疑惑早己化作钦佩与惊叹。她望着朱槿侃侃而谈的模样,想到他不仅创立标点符号、革新印刷之法,更心怀启迪万民的宏愿,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崇拜。她唇角上扬,语气带着几分赞叹:“少爷胸中丘壑,当真让人敬佩,这‘新华’之名,再贴切不过了!”
朱槿看着新华书局的牌匾,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名字源于前世街角那座永远亮着暖黄灯光的 “新华书店”。那里曾是他汲取知识的圣殿,是无数个日夜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每当他翻开书页,油墨香混着空调冷气的味道,总让他觉得安宁。
如今身处异世,以同样的名字立起这座书局,不仅是生意,更是对前世的无声缅怀,仿佛这样,就能在时光长河里,与过去的自己遥遥相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