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相似。
指挥中心的全息沙盘上,代表归墟全球据点的光点接连熄灭。沈昭取下耳麦,从公文夹抽出一卷泛黄的《武备志》复刻本。当她的指尖划过记载着"牵星过洋术"的页面时,旧金山湾突然掀起反常的浪潮,拍岸的浪花在月光下呈现出淡青色荧光——与明史记载中宝船舰队使用的夜航磷粉同源。
凌晨三点零七分,归墟董事长私人飞机的黑匣子记录到一段异常音频。专家分析认为,那是某种青铜器在深海高压环境下产生的谐波,频率恰与福建长乐郑和纪念馆里的镇海钟相同。当调查人员破译出这段声波里隐藏的摩斯密码时,沈昭正在金门大桥下的渔人码头焚烧最后一份文件。
火光映照下,她腕间手环显示的倒计时归零。海雾深处传来汽笛的长鸣,像极了当年宝船舰队起锚时的号角。
火光渐熄时,沈昭的耳畔突然捕捉到一阵奇特的蜂鸣。她猛地转身,发现码头木桩上停着七只机械结构的青铜蜻蜓——它们的复眼正以郑和下西洋时的航海密语频率闪烁。其中一只突然展开翅膀,投射出全息星图,沈昭认出那是失传己久的《过洋牵星图》残缺部分。
海雾中传来齿轮咬合的闷响,一艘仿古福船的轮廓若隐若现。但细看之下,船身龙骨竟是用碳纤维与记忆金属复合锻造,帆索间流动着量子传导纤维的幽蓝微光。甲板上走动的"水手"们戴着明朝军士头盔,可他们搬运的却是刻满纳米电路的青铜箱。
"沈指挥使。"为首的络腮胡男子抱拳行礼,他腰间玉佩投射出的全息官印,赫然是永乐年间的锦衣卫千户凭证。但当沈昭的目光移到他靴跟时,发现了归墟最新研发的引力波定位装置正在运作。
福船底舱突然传来编钟奏鸣,声波震碎了附近的路灯。沈昭的青鸾手环自动展开防御屏障,在淡金色光幕中,她看见自己的DNA序列正与船舱里某件器物产生量子纠缠。那是个半机械结构的罗盘,指针由两块相互旋转的黑曜石薄片构成,与南海打捞出的郑和罗盘残片如出一辙。
"北斗第七星亮了。"络腮胡突然指向天空。云层裂开处,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板正反射出诡异的青铜光泽。沈昭的视网膜投影上跳出紧急警报——归墟在近地轨道部署的量子卫星群,其能量波动曲线竟与故宫天文图记载的永乐年间"荧惑守心"天象完全重合。
码头海水突然退去三十米,露出锈蚀的船锚链。沈昭蹲下身,发现链条缝隙里嵌着几粒发光晶体。她的量子分析仪显示,这些晶体的原子排列方式既像现代芯片又像明代炼丹术士记载的"夜明砂",更诡异的是它们正在缓慢重组为郑和舰队使用的六分仪形状。
福船甲板突然降下全息帷幕,投影出归墟董事长最后的加密讯息。画面里的男人穿着明朝官服,手中却把玩着量子计算机核心部件。当他说到"宝船舰队从未消失"时,背景里闪过半秒冰封在北极冰川下的巨型船艏影像——那船艏的鎏金装饰纹样,正与沈昭公文夹里明代工部档案记载的宝船设计图分毫不差。¤微¨?趣|`小<=1说?网3] &首?[£发e3?
海雾深处突然传来高频震动,沈昭的纳米耳蜗捕捉到段奇特的摩尔斯电码。破译后竟是六百年前郑和副使王景弘的航海日志节选:"西月壬辰,见巨龟负碑,其文曰..."后面的内容被某种电磁干扰切断,但干扰波形图呈现出的,赫然是明成祖朱棣亲笔题写的"永乐通宝"西字篆书轮廓。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福船甲板上的"水手们"集体摘下头盔。他们后颈处露出的不是皮肤,而是刻着二十八宿星图的柔性显示屏。为首的络腮胡突然用纯正的中古汉语说道:"沈大人可记得《西洋番国志》里提到的'铁锚沉海,千年鸣响'?"他手腕翻转间,掌心里躺着枚正在自我修复的青铜司南,磁勺指向的位置——正是昨夜归墟冰岛基地爆炸的坐标。
沈昭的瞳孔骤然收缩,指尖不自觉地抚上腰间佩刀。那柄看似古朴的绣春刀,实则是归墟实验室特制的量子共振武器,此刻正与青铜司南发出相同频率的嗡鸣。海风突然转向,带着咸腥味的水雾中,她嗅到一丝熟悉的龙涎香——这是明代宫廷特制的防腐香料,去年却在南极冰层下的郑和沉船中发现过相同配方。
"你们到底是谁?"沈昭的声纹分析仪同时捕捉到七种语言频率,从15世纪南京官话到现代量子密码应有尽有。络腮胡没有首接回答,而是从怀中取出一卷泛着金属光泽的"纸张"。当这卷《郑和航海图》残片在晨光中展开时,纳米级的磁粉开始自动重组,显现出不断变化的星图与海流线。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图角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