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先生?\"画廊经理的声音突然插入,\"甲方代表想和您聊聊美术馆项目的陶艺装置方案。\"赵环应了一声,目光却无法从郭静背影移开。她正在抚摸一尊碎陶拼贴的雕塑,指尖在裂纹处停留的时间,和他计算建筑应力时的停顿节奏分毫不差。
电梯下降时,赵环盯着镜面倒影里自己发红的耳尖。手机在口袋震动,新邮件提示来自\"郭静工作室\",附件是陶艺装置的初步设计图。他点开文件的瞬间,呼吸几乎停滞——那些看似随意的陶片拼接轨迹,竟精确对应着他设计的建筑通风管道走向。
深夜的工作室里,郭静将画廊收集的灰尘封进陶瓶。她对着台灯转动瓶子,尘埃在光束中划出星轨。笔记本摊开在膝头,最新一页画满声波共振图谱,而在图谱边缘,她用蓝色铅笔反复描摹着赵环签名时的笔锋弧度。窗外春雨轻叩玻璃,她忽然想起咖啡馆躲雨那日,赵环衬衫上晕开的墨水痕迹,和她窑变失败的陶碗上的裂纹,原来是同一种命运的纹路。
此刻的赵环正站在美术馆工地,安全帽上的探照灯刺破夜色。他望着地基处新挖出的宋代陶片,纹路与郭静设计图上的装饰纹样惊人相似。手机再次震动,郭静的短信附来一段音频:陶轮旋转的嗡鸣与雨滴敲打伞面的声音,在经过频谱分析后,竟组成了肖邦夜曲的片段。
春夜的风裹着潮湿的星屑掠过城市,两个灵魂在不同的空间里,同时触摸到了理性与感性交织的震颤。赵环在图纸空白处画下新的天窗弧度,而郭静将混有赵环工作室泥土的陶胚放进窑炉。他们都不知道,这场始于画廊的相遇,早已在时光的褶皱里,谱写出了理性与感性共振的第一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