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菜单。”招待人员递上单子。
孔臻接过菜单,深吸一口气。
“种类还真不少……”他喃喃自语。
菜单分四类。首推烧刀子,分多种度数与香型。次为各类酒品,原料差异明显,有粮酒、果酒,还有矛台、剑南春、洋河大曲及进口酒如拉菲、琴酒、苦艾酒等,名字奇特。第三类为无酒精饮品。第四类则较为特别,名称朴实,却深深吸引孔臻注意,正是因为它独特的名字。
“客人初来乍到,不必着急,慢慢挑选。”店小二笑容可掬,无拘酒肆以优质服务闻名。
!“这……”孔臻注视着第四类的名称,心中已有主意。
“这是我家老板创造的一种酒,把各种饮料和酒水混合调制而成。”小厮解释说,他以为孔臻是好奇这种酒的具体内容,毕竟初次来的客人大多都不清楚。
“不是的,这些酒的名字……?”孔臻迟疑地问。他发现这里有许多有趣的名字,如青玉案、鹊桥仙、雨霖铃、临江仙、卜算子、菩萨蛮、念奴娇、钗头凤、沁园春、长相思、声声慢、虞 ** 、西江月、江城子、渔家傲、点绛唇、青门饮、南乡子等。
其中,最让孔臻感兴趣的还是“水调歌头”,这正是吴巨那首着名作品的词牌名。孔臻立刻意识到这些名字的不同寻常。
小厮解释道:“这些都是词牌名。”
“词牌名,不是词里的东西吗?”冉悟疑惑地皱眉。他对近来在七国间流行起来的“词”有所了解,知道词牌名代表着词的一种格式。
“是的,但也不完全是。这是老板特意创作的,这里的大多数酒名都是以词牌名命名的。”小厮继续说道,“酒肆里还准备了专门记载每种词牌名格式的小册子,供文人雅士参考。这些都是老板新添加的内容,可能还未传到咸阳以外的地方,几位不了解也是正常的。”
“原来如此。”孔臻恍然大悟,对吴巨的创意深感钦佩。
这种做法显然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而且极具创新性。
孔臻决定这几天也搜集一些词牌名和格式,等到回齐国时带回去。
“你看,那边还有老板的诗词作品呢,这也是酒肆吸引咸阳众多文人墨客的原因之一——可以免费欣赏老板的亲笔真迹。”小厮指向某个方向。
孔臻顺着看去,墙上挂了几幅字,字体各异,有的豪放洒脱,有的精致小巧,但无疑都是佳作!
这些字让孔臻心动不已,忍不住想要收藏一幅,至少也要临摹一番。
这时,孔臻和冉悟才明白,为何那么多人渴望得到吴巨的墨宝,这字确实写得极好!
“右边那幅词看着有些陌生。”湘夫人忽然开口。
“你说的是那幅?那是《青玉案·元夕》,是老板这两日的新作,光听名字就知道,是元夕那天写的。”旁边有人解释道。
“没想到湘夫人您还留意吴巨的诗词呢。”冉悟略感惊讶。在他心里,湘夫人向来超然淡泊,对事物从不关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孔臻轻声念出,眉头微皱,“这首词描写了元夕的人潮涌动,但似乎真正想表达的只是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
“阁下真是懂诗之人!”小厮笑道,“这是写给我们老板娘的。”
“老板娘?”湘夫人有些诧异。
“没错!你们还不知道吧,那位迁金吕凝,就是我们的老板娘。”小厮说起八卦来兴致勃勃,又指向一幅画,“那首《夜雨寄北》也是在函谷关时写给她的情诗,那首诗创作时间稍长,想必你们也听说过。·x_x*n′y!d+..c^o\m¢”
三人朝他所指望去。这《夜雨寄北》他们确实听过,但当时正忙着追查纵横家的事,即使察觉到这是情诗也没深入探究,最多孔臻多读了几遍,感叹吴巨的诗作果然质量上乘,随后便因追查一事将诗词抛之脑后。
“吕凝……”湘夫人喃喃自语,她在岐山时也曾见过这位迁金吕凝,对她的才情与吴巨的交往也略知一二。
“嗯,是个不错的姑娘。”湘夫人低声说道。
三人翻阅完吴巨的诗词后,又将注意力转向了菜单,毕竟时间耽误得够久了。
“若每样限购五斤的话,那就先来五斤48度的烧刀子,再加五斤苦艾酒、五斤矛台。”孔臻一口气点了好几种酒。
小厮眨眨眼:“您确定要这么多?”
“确定。”孔臻点头。
"既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