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大秦:我的技能有点离谱 > 第36章 离不开其中任何一人

第36章 离不开其中任何一人

吴巨和其他臣子一同拱手行礼。

“诸位爱卿免礼!”

子楚洪亮的声音在整个咸阳宫回荡。

“诸位爱卿依次启奏!”

第104章 朝堂之上议论合纵

“诸位爱卿依次启奏!”

此话一出,位于百官前列的吕不韦出列,沉声说道:

“周王于洛阳召集韩、赵、魏、楚、燕五国之士,欲联合五国攻打秦国,邀请兵家少主孙某担任纵约长,既攻且守。希望各位爱卿明辨是非,大王圣裁!”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鸦雀无声。

这一消息早已不是秘密,众臣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慌乱。

吴巨静立于朝班之中,默不作声,目光沉稳地观察着眼前的局势。他此次特意前来参与朝议,正是为了弄清秦国对当前合纵之举的应对之策。

一位老将出列奏道:"数年前,周赧王与西周文君密谋针对秦国,我朝曾派遣大军出击,大败周王室。如今周王再度兴兵犯境,显然是仍对旧怨耿耿于怀。臣以为,应效仿昭襄王当年的做法,立即调集重兵予以反击,以平息此次叛乱。`0_0/暁\说′惘¨ ?冕^肺·跃/犊+"此言一出,顿时引发一片附和之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迅速出兵迎击,瓦解联军,这种主张显然符合大多数朝臣的观点。

然而,在这数百官员之中,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响起。

另一人站出来发言:"依臣所见,周王此举不过是出于对秦之惧怕,意图虚张声势,以求自保。不如暂时按兵不动,转而以丰厚的利益安抚周王,如此便可令其退兵,联盟自然瓦解。"

吴巨闻言,不禁好奇是谁提出了如此见解。看到说话者是奉常后,他略感释然。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因受传统观念影响,他始终维护周王室的地位。尤其是在秦国,这位奉常更是位固守旧制的老学究,因此这样的言论倒也不足为奇。

不过,这样的意见显然难以服众。

话音未落,便有人轻蔑一笑,反驳道:"孙隐已经出山,从齐国赶到周地,亲自坐镇洛阳担任合纵盟主。奉常竟还认为这是虚张声势,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蒙骜也站出来支持反驳奉常:"孙隐年轻有为,精通兵法,才名甚至可媲美先祖孙子,如今被推为盟主,足以证明周王并非虚与委蛇。而且,兵家多年来蛰伏不出,如今选择此时登场,更说明此事绝非儿戏。"

"攻打周王室终究是大逆之举,若仓促行动,恐怕会招致天下非议,进而引发更多麻烦。其中利害关系,还请大王与诸位深思熟虑。"奉常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众人听罢,面面相觑,无人再接话。

秦国本就做过不少被视为大逆不道之事,又何须顾忌更多呢?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接连攻韩、楚、燕、齐、赵、魏,并最终灭掉西周,甚至一度称帝,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然而,时至今日,秦已背负“暴秦”之名,被视为众矢之的。

王龁站了出来,深深叹息一声,徐徐开口道:“我王龁无能,多年未能助秦攻下上党,虽身为三朝老将,也参与过两次合纵,却始终心有遗憾。”

“昭襄王时,孟尝君田文联合三国,以齐闵王为主帅,历经三年苦战,攻至函谷关,迫使我们归还刚得手的武遂和封陵。”

“十年后,苏秦持六国相印,统率五国联军再次进犯,那场合纵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

“眼下合纵大军再次集结,若孙隐和周王亲率大军逼近函谷关,诸位之中是否有人敢担保此关万无一失?一旦函谷关失守,合纵大军便会势如破竹,直捣咸阳,届时谁又能承担起这巨大的责任?”

王龁的话语引发了满堂深思,这也是诸多大臣共同的忧虑。

历史上记载的五次合纵行动中,仅有两次成功攻入函谷关,而真正对秦国构成威胁的不过三次,且从未彻底颠覆秦的根基。尽管如此,没人会因此轻视合纵的力量,因为它的威名早已深入人心。

除最初公孙衍主导的合纵因秦国大获全胜告终外,其余四次均以失败收场。这之中,秦国或多或少利用了离间计,或本身具备一定优势。

秦国的实力远未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仅凭一国之力对抗东方六国,却能在五次合纵中幸存下来,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即便取得胜利,也是险象环生。

单看秦昭襄王时期的两次合纵,便让秦国元气大伤。苏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