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鳞次栉比,商家络绎不绝,建筑多为气派的庑殿顶样式,多为三层小楼,鲜有五层以上的高楼林立。大王庄面积也很大,十几条街路,近万人口,尤其是时至黄昏时分,满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
他们住进派出所安排的镇宾馆,镇宾馆就在最繁华的街道上。淳于北住的房间正好面对着街道,站在窗前,可以将小镇尽收眼底。
淳于北简单梳洗后,小王已经在宾馆对面的餐馆点好菜。
四菜一汤,肉炒青笋,凉拌香椿,咸鸭蛋卷,蚝油香菇,苦瓜肉丝汤。色香味俱佳,荤素汤俱全,看着赏心悦目,嗅着食欲大增。
菜品由我随意挑选,至于酒水,我可不敢马虎。深知你们冰城人对啤酒情有独钟,而山东本地又缺乏上佳的啤酒,故而我在淄博的超市里特意选购了你们冰城出产的啤酒,想必此刻已冰爽宜人。¨齐_盛~小?说?网- \免/费?阅`读?小王说着,服务员端着冒着凉气的啤酒过来,面对小王如此热忱周到的服务,淳于北推辞不得,只好欣然接受。
就着凉啤酒,淳于北感到格外的惬意,饭也吃得香甜,尤其是这里的香椿,其美味远超冰城的同类产品,令人赞不绝口。酒足饭饱,淳于北和小王便在街上散步。在一家茶馆前,他们停了下来,咱们进去看看吧。小王说。
茶馆布置简约,几张茶桌稀疏地散布着,几位客人悠然自得地坐着。茶馆的老板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干净利落,慈眉善目,招呼淳于北和小王坐下,问淳于北喝点什么茶。
绿茶吧。淳于北笑着说。你呢?淳于北问小王。
我也绿茶。
老太太的动作很熟练,转眼就把两杯盛在青瓷盖碗里绿盈盈的茶水端上来。
老人家,您在这住了多少年了。淳于北喝了口绿茶,茶很地道。
我生了就在这儿,63年喽!老太太的牙口很好,嘎嘎地嗑着瓜子。
过去咱这没这些人吧?
可不。过去就是一条街,百十户人,连鸡鸭算上也不过千,没不认识的。现在可好,一个镇住着,不认识的多了,外来的人太多,方便啊。
哦!淳于北回应着,推算着30年前,老太太也就三十多岁,或许会认识林寡妇。
老人家,我跟您打听个人,看您知道不。
那你可找对人了,我比派出所的警察认识的人都多。
那是。您这茶馆客来客往的。小王微笑着把老太太迎到桌前。
老人家,我要问的是一个过去的老人儿。淳于北说。
老人我就更认识了。谁呀?老太太干脆移坐到了淳于北和小王的桌前。
大约30年前吧,一个从东北回来的女人,那时有50岁左右,领着一个两岁多的男孩儿。淳于北比画着小孩的高矮。
一个从东北回来的女人!老太太皱着眉,努力回忆着。半晌才犹疑地说,如果按照你说的这些情况,那可能就是林寡妇了。
对,就是姓林的寡妇。淳于北的眼前一亮,兴奋地问,您认识她吗?
认识,可不是很熟悉,她也不常走动,和我们镇的老码头搭伙。
她现在还在吗?
早死了,多少年了。老太太说。
那她带的那个男孩呢?
好像是林寡妇来的第三年,她突然得了一场怪病,病恹恹几个月就死了,老马头把她发送了,就领着那个男孩去了东北,据说是找孩子的爹去了,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按现在说,他不死也得九十好几了,谁知道呢?老太太感慨地说。
那?淳于北想了想问,那您知道老马头还有没有亲戚在这儿住。
他有几个亲戚,是他的堂侄儿。
他们都在镇上住吗?淳于北又仿佛找到了线索。
都在。一个还是镇里的干部,叫马德。
淳于北和小王从茶馆出来,直奔派出所。派出所已经在开始查找林寡妇当年的资料,可是,由于年代实在太久,当年林寡妇到底落没落户也没人说得清,找了一些过去的老人,所说和茶馆老太太说的基本相似。加班的所长无奈地对淳于北说:看来想找到林寡妇的资料是不可能了,我们的记录最早的也只是从1983年开始的。而那些没有录到电脑里的老资料,基本东扯西丢了。
那我们去马德家了解一下老马头的行踪,如果能找到老马头,也自然会知道那个孩子的下落了。淳于北说。
好吧。所长便和他们去马德家。
马德家住在镇政府家属楼,下面是商服,上面是住宅。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