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到时候有消息,我会提前联系您,再安排他们行动。”
离开景泰庄后,陈砚秋乘坐黄包车前往自己的药行。今天,他的第22家药店开业,众多宾客早己在门口等候。
新店门口,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行各业的老板掌柜纷纷前来祝贺,人群中还夹杂着不少好奇的百姓。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别人都想着如何保全自己,将资产转移海外,而陈砚秋却逆势而为,开启第22家分店,这让不少人感到十分好奇。
水生看到陈砚秋到来,急忙从人群中挤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老爷,大家都在等您致辞剪彩呢。”
陈砚秋点了点头,稳步走到供桌前,恭敬地给李时珍的画像上了三炷香。随后,他转身面向众人,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感谢各位莅临陈砚秋第22家药店的开业仪式。在这动荡的年代,我开这么多药店,并非为了贪图钱财,而是希望大家生病时都能有药可吃,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更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药店能冷冷清清,因为那意味着国泰民安,不再需要我们这些大夫。最后,开业七天,所有药店八折优惠,还望大家不要错过。”
众人纷纷鼓掌,高呼“陈老爷仁义”。就在这时,一个头戴中山帽、戴着黑框眼镜、围着黑色围巾的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身穿黑色中装,整个人显得十分神秘,与周围热闹的氛围格格不入。
“陈老的民族大义是越来越浓了。”那人率先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
陈砚秋疑惑地打量着对方,就在这时,他听出了对方的声音,心中一阵惊喜,脱口而出:“赵老!”原来是乔装改扮的赵福全。
赵福全伸出手指,做了一个噤声的动作,陈砚秋心领神会,立刻招呼他往店里走去。
来到里屋,赵福全摘下帽子、眼镜和围巾,露出一张饱经沧桑的脸。陈砚秋既激动又疑惑地问道:“赵老,您打扮成这样,这次来是为了什么?”
赵福全不紧不慢地坐下,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说道:“这次特意前来,是为了感谢您上次提供的那批药和衣物。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它们帮了我们大忙,解决了燃眉之急。”
陈砚秋心想,自己不过是还了当初赵福全帮忙药方的人情。此时,明子交代的事情浮上心头,他觉得正好可以还明子一个人情,也为保护国宝出一份力。于是,他说道:“赵老,您来得真是时候。我从宪兵队的一个朋友那里得到消息,黑龙会假借以武会友之名来上海,实则是为了偷运国宝出国。可我只是一个大夫,空有一腔热血,实在没有办法阻止他们。”
赵福全听后,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这才想起上次撤离时太过匆忙,没有将备用联络站的信息告知陈砚秋。“砚秋兄,我代表华夏同胞感谢您,还有您那位神秘的朋友。你们提供的情报,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赵福全说道,“至于联络方式,您下次去青川路仁义药行找李掌柜,就说‘我订的三七到没有’,他会回答‘现在的天气太潮湿,三七还没有晒干不能卖’,您接着说‘三两黄芪三两钱’,李掌柜就会带您来见我。”
陈砚秋笑着点了点头:“赵老,您这次的联络站不会是因为我才开的吧?”
赵福全笑了笑,摆了摆手:“怎么会呢,我们组织需要渗透到各个行业,建立广泛的联络网络,不能总是局限于一种形式。这样既能获取更多的情报,也便于开展行动。”
两人相视一笑,随后一边喝茶一边闲聊起来,暂时将正事抛在了脑后。外面,水生正忙着招呼众人取药配药,伙计们穿梭其中,一片忙碌景象。陈砚秋放心地将药行的事务交给水生打理,安心地陪着赵福全品茶聊天。
茶过五味,赵福全起身告辞:“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陈砚秋抱拳道:“赵老慢走,保重。”看着赵福全离去的背影,陈砚秋不禁感慨,这位曾经的富家子弟,家道中落后落草为寇,后来又投身革命,经历了诸多磨难。他身上既有绿林好汉的豪爽之气,又带着文人墨客的书生气,或许这就是他所追求的别样人生吧。
刚送走赵福全,陈砚秋就看到扬钱亲自带队巡逻至此。“扬厅长,亲自巡逻啊,真是难得。”陈砚秋笑着打招呼。
扬钱看到陈砚秋,立刻跑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愧疚:“姐夫,您就别取笑我了。那天晚上姐姐的一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把我敲醒了。我反思了很久,觉得自己以前太对不起姐姐,也对不起大家的信任。”
陈砚秋开心地点了点头:“小钱,看到你能改变,我打心眼里高兴。你姐要是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