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康熙平复了一下呼吸,说:“太子所言虽有道理,但王士元自称朱三太子,若留他性命,恐有后患。且大清以满洲为本,若因汉人之言而留此逆贼,岂不令满洲子弟寒心?”康熙表面上是在权衡利弊,实则已对胤礽与众多汉人朝臣站在同一阵营一事心生不满。
胤礽见状,继续说道:“皇阿玛,此乃为长远计,留王士元一命,可安民心,消反清之声。至于满洲子弟,好生安抚便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胤禔一派趁机煽风点火,说胤礽此举是为了笼络汉人之心,有不轨之图。康熙听着各方言论,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他看着胤礽,眼神中多了几分审视与猜忌,最终冷冷道:“此事容朕再议,退朝!”胤礽心中隐隐不安。
胤礽其实对当年顺治帝的汉化改革是认同的,他也清楚,在康熙登基以后,孝庄和康熙废除了顺治的一些措施,保留了满人的特权,比如司法方面的特权,以及生活方式上的特权。
但这和康熙对他从小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康熙一直教给他的是,从政治国就是团结多数人,打击少数人。在胤礽看来,保住王士元这个不知道真假的“朱三太子”可以有效减少反清复明的民变发生,而且,不论民变发生后,官军打赢了还是打输了,终究是损耗国力,损失百姓。加上康熙哪怕给他选太子妃,都是选择虽然是瓜尔佳氏后裔,却属于汉军旗的石韵音,并强调“满汉共主”的概念,他更认为对于汉人应该尽可能地拉拢团结。
而此时自己回乾清宫的康熙想的却根本不是朝政、团结汉人,他想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康熙看来他起了个头说要杀王士元,别人只用附和就可以了,他认为胤礽挑起的反驳是个很不好的信号,这意味着胤礽不仅可以绕开他的视线完成一些私人事务,更能在他没发现的时候串联朝臣!
当然,康熙并没有认为这是自己的提议本身有错,毕竟他觉得自己是皇帝,就算真的错了,也不应该被人指出来,只能是他自我反省的结果。
第二天,康熙打好了腹稿,又在上朝的时候说起了王士元的事,这次他自信可以说服朝臣杀王士元。
结果康熙刚说“众位爱卿,我们来谈谈王士元的事。”就有大臣出列了:“皇上,先帝曾经说过如果前朝皇室投降,我朝应该善待,来邀买人心收服明朝遗民,杀王士元不妥。”
这话出乎康熙的意料,他定睛一看,又是汉人,康熙心中一凛,但康熙基本的才智还是有的,他反驳道:“王士元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都不好说,怎么能叫做前朝皇室呢?况且你张口就说先帝,是对朕不满吗?”
康熙这话是以权压人了,大臣不敢应声,退了回去。
明珠手下现在人数众多,他使了个眼色,就有个大臣出来了:“皇上说得对,这王士元自称是朱三太子,不论他有没有谋反的意思,他都有了谋反的能力,所以应该杀王士元。”康熙一眼看去,果然是个满人,心里满意了。
康熙现在钻牛角尖根本不是王士元死不死的问题,他是有了一种“太子比朕受欢迎”的强烈恐慌。不仅如此,隆科多和李四儿虐待赫舍里氏,他也是有包庇的,赫舍里氏算起来也是太子的母族族人,隆科多又是佟国维唯一的嫡子,以后是要继承佟佳府的。要是太子抢班夺权了,他会不会直接把隆科多杀了?康熙可舍不得自己的母族亲人被杀。
胤礽对着这个大臣说话了:“养着王士元,天下就只会有这个朱三太子,如果杀了王士元,还会有张士元李士元自称是朱三太子,天下想造反的野心家不计其数,但反清复明这个招牌永远是最好用的,杀王士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康熙挑眉:“那你怎么不说,他这个“朱三太子”只要活着,反清复明的人就有精神寄托呢?”胤礽不慌不忙,拱手道:“皇阿玛,若养着王士元,朝廷可对其加以监管,让其为朝廷所用,对外宣称他已归降,如此一来,那些打着他旗号造反之人便师出无名。而杀了他,反倒会让反清之人将其塑造成英雄,更能蛊惑人心。”
朝堂上再次议论纷纷,胤禔一派不断指责胤礽别有用心。康熙看着这一幕,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他没想到胤礽如此固执,竟当着众人的面多次反驳自己。尽管康熙知道胤禔等人说的多数都是谗言,真实性很低,但此时他也有些信了。康熙猛地一拍桌子,怒道:“住口!朕意已决,王士元必须杀!太子若再胡言,休怪朕无情!”
胤礽心中一震,他没想到康熙会如此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