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想搞结拜这种形式,实则愿意交好。
这时,胤禩不小心摔倒了,惠妃急忙起身查看,胤禛也在一旁帮忙扶起。惠妃心疼地检查胤禩有没有受伤,轻声叮嘱他玩耍时要小心。德妃见状,心想这是拉近关系的好机会,忙不迭地拿出手帕递给惠妃擦拭胤禩脸上的灰尘。
惠妃谢过后,德妃趁热打铁说:“姐姐,日后咱们可得常走动,孩子们感情也好,咱们相互照应着点。”惠妃不好再推脱,只得点头应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德妃心满意足地回宫了,一路上都在盘算着如何利用“乌拉那拉氏外围成员”的身份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惠妃望着德妃离去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她深知德妃目的不纯,但也只能暂且应付着,只希望不要卷入不必要的纷争才好,毕竟她只想守着自己的儿子们平静度日。【算了,不想那么多,和我交好的妃子可太多了,不缺这一个】惠妃想。
德妃并不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康熙不立她为皇后并不是因为她的家族地位低或者不够宠爱她,而是因为胤礽。事实上,康熙冷落昔日的孝昭皇后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胤礽,他不希望有一个新的皇后和对应的新的嫡子来威胁胤礽的太子地位。而孝懿皇后虽然有胤禛和胤禩两个养子,还短暂抚养过瘸腿的七阿哥,但她没有亲子,康熙可以用“收养的不算嫡子”来否决这些阿哥的地位。
德妃并不知道康熙的脑回路。她只觉得自己和惠妃搞好关系了,自己已经是乌拉那拉氏的外围成员了,所以后来的她张口就来“乌拉那拉氏的荣耀”。再后来德妃已经为了乌拉那拉氏投入太多,沉没成本过高了,她也舍不得“乌拉那拉氏外围成员”的身份了。
而康熙在干嘛呢?他在训练胤礽上朝呢,随着胤礽逐渐长大,大臣们也开始催着“太子上朝”了,毕竟几千年历朝历代都这样嘛,康熙也不好拒绝。
“礽儿,你上朝的时候要自称“孤”或者“本宫”显示太子身份。”康熙教着胤礽,又递给他一条皮鞭,“如果有谁对你不恭敬的,你就拿鞭子抽他!”
胤礽觉得拿鞭子抽人不对,毕竟他读过的圣贤书从来没有哪个好人是拿着鞭子抽人的,但是看着康熙的神情又拒绝不出口,于是点了点头。——若干年后,康熙看着精神受损后抽打群臣的胤礽,总会想起自己叫他抽人的这个下午。
过了几天,康熙觉得胤礽已经熟练了,于是一大早,他就到毓庆宫叫醒了胤礽,让胤礽跟着自己上朝去。至于皮鞭,胤礽根本没带上。
胤礽穿着一身亲王服装,站在康熙旁边。康熙笑得合不拢嘴,对群臣说:“这位就是我们的皇太子,相信看过他讲学的都认识他了,今天,皇太子将会开始上朝。现在,大家来说说皇太子上朝的待遇问题。”
大臣们面面相觑,随后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大臣以索额图为代表提议给予太子极高的礼遇,比如单独的座位且位置仅次于康熙;不过更多的人则认为应循序渐进,先从参与议事做起,不必过于特殊对待。
胤礽站在那里,听着大臣们的讨论,心中隐隐不安。他觉得这样的争议可能是意味着大臣们对他的看法各不一样。康熙却神色淡然,只是静静地听着各方意见,因为他心里早就有了想法了,只是让大家说来听听而已。
最后,康熙开口了:“传朕旨意,从明天起,六部所有的奏折,文书,都需要提供一份一模一样的拓本递交皇太子,先递交于朕还是皇太子可以自行商讨。部分简单的政务,皇太子将得到实际处置的权力。”
大臣们惊讶了,这放权有点过分了吧?可他们还没来得及劝阻康熙,康熙又说话了:“新年,冬至,皇太子千秋节,除了按照惯例向朕朝贺以外,还必须向皇太子朝贺,行二跪六叩礼。”索额图为代表的大臣都快高兴得飞起来了,而明珠等那拉氏一族的大臣,脸色都黑得和煤炭似的。
不料,康熙居然还没说完:“皇太子的服饰,用物,仪仗等都必须比以前提高一等。”内务府大臣颤抖着提问:“可是太子殿下的服饰用品等已经是亲王级别了,无法再提高了。”“那就用龙袍玉玺等皇帝用品,把尺寸改小一些就行了!”康熙说。此令一出,朝堂顿时炸开了锅。群臣纷纷跪地高呼:“皇上三思!”康熙却不为所动,他目光坚定地扫视着群臣,沉声道:“朕意已决,太子乃国之储君,理当如此。”
明珠强忍着不满,出列奏道:“皇上,此举恐引起诸多不便,且于礼制不合,望皇上收回成命。”康熙冷哼一声:“朕是天子,朕便是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