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人们也有这样的症状,就得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理状况了。?卡~卡.晓.税`枉, ^更~鑫¨最^全,”
王和光伸手指了指自己右上角,随即右上角弹出了李若荀视频的缩小版片段。
“接下来,我们按视频的顺序,聊几个我个人觉得可以深入探讨的点。”
“第一点,幸存者内疚。”
“当李若荀醒来后,说‘我才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自私……’。”
“这种对自己的强烈自责,在经历过创伤事件并幸存下来的人身上,其实并不少见。”
“感觉自己活下来是一种错误,或者对不起谁。”
“所以他会把自我救赎和帮助他人联系在一起,这也联系到了后面他说这是自己唯一能做的‘弥补’,以此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
“第二点,关于粉丝的信。”
“李若荀说这些信是把他拽回人间的绳子。”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触及到了存在性焦虑的问题。”
“‘绳子’这个比喻真的非常形象,显然李若荀可能是将粉丝的情感支持,投射为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命锚点……”
“这是一种很强的连接,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压力。”
“比如,如果未来自己不能达到粉丝的要求, 是否就丧失了存在于世的资格呢?他很可能会这么想。_j!i′n*g·w,u′x·s+w~.¨c_o,m*”
“第三点,李若荀反复提到自己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占用了公共资源。”
“这种愧疚感,其实折射出了两个层面的冲突。”
“一方面是普遍存在的‘病耻感’,觉得生病是羞耻的,不应该麻烦别人。”
“尤其是抑郁症这种大家会觉得‘你想开点就好了啊’的精神疾病。”
“另一方面,作为公众人物,他可能感受到了更高的社会期待和道德压力。”
“所以虽然是自己生病了,甚至都有可能要‘病逝’了,被救起来之后却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王和光讲这段的时候是有一种使命感在身上的。
他认真的看着镜头,觉得宿舍天花板上的光就像是给自己镀上了一层金边。
“不是的,无论要说多少遍,我都会告诉屏幕前的你,抑郁症也是一种病。”
“就好像没有人会对骨折的人说,你怎么不努力一下站起来,对吧?那么对于有明确器质性病变基础的抑郁症来说同样如此。”
“看我视频的家人们,要是你有同样的问题,不要有病耻感,去看医生,父母也不要觉得我孩子这样啊呀怎么样了都是装的,就不带孩子去看,生病了不去吃药不去看病怎么会好呢?"
“那么再说第西点,最后的约定。^看^书′屋~暁′说*网· /埂′薪+醉_全?”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这可以看作是李若荀对于一种依恋关系的重建尝试。”
“之前也说过,李若荀曾经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那么他必然会去寻求新的连接。”
“那些粉丝的信件,在某种程度上就扮演了‘安全基地’的角色,给了他力量和支撑。”
“而‘约定演唱会’,则投射出他对未来、对持续性关系的渴求和希望。”
“他希望这种支撑关系能够延续下去,并且在未来得到确认。”
王和光说到这里,语气稍微放缓了一些。
“其实如果换成其他人,我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约定,但深入对李若荀的分析后,我却真的感受到了这个约定的分量。”
“说的首白点……”
“这可能是支撑他活下去的最大动力!”
“他必须要给自己这个念想,不然坚持不下去。”
王和光的眼神转动。
“唉,怎么说呢?”
“李若荀这种真的坦诚以待将自己的内心捧给所有人看的行为,即便是我这种铁石心肠的人也有点动容啊……”
“就是……“
他双手比划着,想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感觉这孩子单纯得有点过头了,仿佛完全不懂得人世复杂,甚至有时会让我怀疑,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
“我不知道李若荀或者他的团队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
“但他确实将非常私人的痛苦经历,进行了一次公开的呈现。”
“这在客观上,将一个个人议题,提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