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36章 保住蓝玉之子,唯有靠朱元璋!

第36章 保住蓝玉之子,唯有靠朱元璋!

实在是太有限了。

无外乎是严刑峻法,比如新的《大明律》规定:逃兵本人处死,家属发配边疆,藏匿逃兵者同罪。

实际执行方面,由于逃亡规模太大,许多地方官敷衍了事,甚至受贿包庇。

最终朱元璋又准备补充兵源,制定‘垛集法’,这种法起其实就是强制三户民户抽一丁为军,不但无用,更是有害,导致民间恐慌,百姓自残避役。

此法不行,又制定了“谪充军”:将罪犯、流民编入军户,进一步降低军队素质。

改的越来越乱套。

基本上已经崩溃了。

“呵呵,你倒是看的听清楚的。”

听了朱允熥的话,朱元璋感到意外的同时,又不禁点了点头,说实话朱允熥确实看清楚了卫所制的这一弊端。

但,这并不代表着,朱允熥能看清楚其他。

“你就看出来了这些?”朱元璋语气平淡道。

朱允熥这个时候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什么叫做就看出来了这些?

他自然能看出来很多问题,但这一条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不行把朱允炆喊过来,他估计连什么是卫所制都不清楚吧?

但既然朱元璋这么说了,朱允熥也没有犹豫,继续道:

“除了这一条,另外就是军屯效率低下和后勤崩溃的问题了。”

此话一出,朱元璋隐约间双眼亮了亮,但他依旧保持着平静,想看接下来朱允熥能说出来什么。

“目前,我大明朝军屯设计的其实有着明显缺陷,其中有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土地分配失衡,军屯田土质差异太大,边地卫所多分得‘砂碛之地’,譬如甘肃卫所,六成的屯田都是盐碱地,再加上授田面积不足,他们实际人均得田仅三十亩左右,不足法五十亩之数,最终又因为水利设施匮乏,几乎九边军屯区仅两成耕地配有灌溉系统。”

“而我大明朝,又不给相应的配套,比如耕牛,仅仅只有一半人能获得耕牛配给,且多为老弱病畜;铁制农具年损毁坏更是达到三成,每隔三年就需要重新打造,这种种原因下,最终导致正军与余丁比例失衡,平均每名作战士兵需负担八亩耕地,也因此使得训练与耕作时间冲突,农忙季出操率不足两成。”

在朱允熥看来。

这卫所制,所产生的问题实在是他太多太多了。

不说其他,就单说按照现在这种趋势,势必会造成大明朝的军事体系,彻底瓦解。

本来训练与劳役就产生了明显冲突。

再加上军户士兵被军官驱使从事修建私宅、耕种庄园等劳役,导致常规军事训练形同虚设,在农忙时节,士兵们被迫放下武器拿起农具,久而久之,弓马技艺荒废,当紧急征调令下达时,许多士兵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兵器。

想想,军户士兵们,彻底沦为了军官们用来给自己盖房子、种地的劳户。

这如何发展军事?

军官们还会很认真的训练这些士兵吗?

再加上,卫所军官多靠世袭上位,缺乏实战经验,他们组织的训练停留在形式化的队列操演,对战阵变化、兵器使用等实战技能敷衍了事,士兵们年复一年重复着花架子般的套路,完全脱离战场实际需求。

同时还有兵器质量的滑坡问题,军器局制造的武器偷工减料,刀剑易折,弓弩无力,有些卫所的库存兵器多年未更新,铁甲锈蚀、枪杆虫蛀。当北元骑兵来袭时,守军发现仓库里的箭矢竟然无法射穿敌人的皮甲。

军马饲养被克扣粮草,战马瘦弱不堪骑乘。军官们将好马私用或倒卖,给士兵配发的多是老弱病畜,骑兵部队名存实亡,有些卫所的战马数量还不及编制数的三分之一。

这可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问题,也因此。

朱允炆对抗朱棣,才会显得那么吃力。

也因此。

朱棣奉天靖难成功后,立刻重新组建三大营。

思索间,朱允熥注视着朱元璋,给出自己的看法:

“其实,皇爷爷自己也知晓,这卫所制诸多问题的根源,比如兵将分离,这也是皇爷爷为防止将领专权,频繁调换卫所军官,而士兵们常年面对陌生的指挥官,既不了解其作战风格,也缺乏信任基础,战时经常出现士兵听不懂将领号令,或者将领误判部队能力的混乱局面;卫所军官逐渐蜕变为只关心账册的官僚,对战场态势判断能力退化。他们习惯用处理公文的方式指挥作战,一份军情急报要在五六个衙门间辗转,等批复下达时战机早已贻误。”

“军户本身地位就低,这些军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