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21章 虚伪阴险的朱允炆,老朱生气了!

第21章 虚伪阴险的朱允炆,老朱生气了!

军器局。

他曾主持改良洪武手铳,将铳管厚度从二分减至一分半,减轻重量而不损强度,又推行‘火器三验法’,也就是水验、火试、弹测三法,降低炸膛率。

可惜,其并未让大明朝的火器进行进步亦或者改革。

思索间,朱允熥让陈铁山去令人,把连发火铳拿过来,他这次主要改良的,就是连发火铳。

明朝的连发火铳虽然在设计上试图提高火力密度,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诸多严重缺陷。

怎么说呢,其最突出的问题是装填效率低下。

尽管三眼铳等连发火铳可以连续发射三次,但每次发射后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清理铳管并重新装填,再加上一旦遇到特别激烈的战斗,士兵往往只能完成一轮齐射,之后便陷入漫长的装填过程,这段时间极易遭到骑兵突击。

其次,就是可靠性堪忧,多管结构的铳身连接处容易因高温变形,实战中经常出现铳管错位导致无法击发的情况。

朱允熥记得清楚,洪武二十三年,大同镇战役就因这连发火铳的问题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根据战后总结,此战三十柄三眼铳中,足足有十七柄因管身变形而报废!

这是什么概念?

接近七成的报废程度了。

若连发火铳始终这个质量的话,大明朝哪来的钱持续不断地制造新的连发火铳?

再者,就是射击精度极差。

连发火铳由于多管结构难以保证铳管的直线度,弹丸出膛后散布范围往往超过五尺,五十步外的命中率不足一成。

“重量也是个问题。”

朱允熥拿起面前的连发火铳,眉头不紧皱起。

“就是因为承受连续射击冲击,所以目前大明的连发铳不断的加厚管壁,导致全重达到八斤以上。”

朱允熥能感觉出来手中的连发火铳重量。

估计得有个八九斤。

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影响,毕竟打仗的人拿点重量沉的东西怎么了?可要知道,士兵长时间携行这种八九斤的重物,作战是非常吃力的。

而一旦攻打鞑靼和瓦剌的话,问题更加严重,因为这种漠北草原地带,环境更加恶劣,阴雨天气时火门容易受潮,塞外风沙常堵塞机括,这些都会造成大规模哑火。

思索间。

朱允熥倒是也清楚,该怎么改良了。

现在连发火铳的弊端很突出,最明显的就是装填速度过慢,连发火铳需逐个装填火药和弹丸,三轮射击后需彻底清理铳管,耗时长达二十息,骑兵冲锋时难以应对。

想了想,朱允熥准备采用预装弹巢。

也就是将火药和弹丸封装在可拆卸的金属或竹筒内,战斗时直接更换弹巢,省去现场装药步骤。

这样做的话,优势也是很明显的,装填时间最快能缩短至五息,而士兵也可快速连续射击,火力密度提升三倍。

另外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连发火铳的铳管易过热变形,连发火铳若是连续射击三轮后,铳管基本上就会因为高温膨胀导致错位,哑火率高达四成,甚至炸膛。

这方面改进,倒是困难了不少,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在铳管外加装散热鳍片,并包裹湿麻布降温;然后采用精钢加固连接部位,防止变形。

最终,新型的铳管可承受五轮连续射击,哑火率降至一成,安全性大幅提高。

当然,仅仅解决这两个问题,很显然是不够的,连发火铳的射击精度也很差,其多管铳的铳管难以对齐,弹丸散布范围超过五尺,五十步外命中率不足一成。

“倒是可以使用统一铳管口径的方法,然后加装一个简易照门,用直线校准工艺确保多管平行。”

想到这里,朱允熥忽然皱眉,这样做能行么?

但现在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目前看来,还是有些好处的,只需要同意口径、加装简易照门,就能让弹丸散布缩小五成,七十步内命中率提升更是至三成,可精准狙杀敌骑。

决定下来如何改良后,朱允熥随即就把方法交给了陈铁山,“按照我这么做,明日清晨之前,势必给我打造出来一把新型连发火铳。”

明日清晨之前?

陈铁山脸色顿了顿,这时间也太赶了吧。

“殿下,这...”

“这什么这?”朱允熥看了他一眼,声音平静,“军器局的工匠们,也在这里打造火器十几年了吧,我又传下了木钢混合锻造法,这么多工人,材料也充足,现在天还没有黑,这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难道打造不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