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9章 治理蝗患,内阁制度

第9章 治理蝗患,内阁制度

朱允熥的话音刚刚落下。!看~书·君! ¨已-发\布·最_新~章.节\

文武百官便是一惊。

他们没有听错吧。

三皇孙殿下有永绝蝗患的办法?

这不可能。

蝗患发生,乃是天灾,自古以来只能被动接受,实际上历朝历代都想过彻底治理蝗患的办法,更是付出过实际行动,但最终都失败了。

你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言之凿凿的称能治理蝗患,开玩笑呢?

立刻就有大臣出来反驳了,而这位大臣身份很特殊,他是当今的驸马都尉之一,宁国公主驸马梅殷。

梅殷虽然仅仅只是个驸马,但却自幼读书,学文不凡,当世很多人称其为‘儒宗’,他出列看向朱允熥道:

“三皇孙殿下,治理蝗患乃至彻底清除,并非是小事,历朝历代都曾做过蝗患治理之事。”

“东汉桓帝至灵帝时期,中原地区连续爆发大规模蝗灾,史载“蝗虫起,百姓大饥,人相食”,因此彼时的汉朝朝廷下令地方官员组织捕蝗,但却缺乏统一协调,又因迷信盛行,朝廷以祭祀‘蝗神’为主,地方豪强借机囤粮。”

“最终,此次治理蝗患失败了。”

“我曾翻阅汉朝史书,也总结出了失败的原因,但凡出现天灾都势必会出现人祸,汉朝治理蝗灾之时,地方官员虚报捕蝗成果,赈灾粮被贪污,同时就算这群官员不贪污的话,仅靠人力扑打,也难以应对蝗群迁徙。”

驸马都尉梅殷所说的,是东汉时期治理蝗患的失败案例,这可谓是个典型的案例。

再加上那时战乱叠加,黄巾起义诞生后,朝廷无暇治蝗,形成蝗灾、饥荒、流民、起义的恶性循环,最终蝗灾持续数十年,加速东汉政权瓦解,为三国乱世埋下伏笔。

若是说,当时朝廷不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治理蝗患的话,或许东汉还能再延续一段时间。

随着驸马都尉梅殷刚刚说完,又出列一位大臣,这位更加了不得了,其是当今的礼部郎中,黄观。

也是大明朝建国以来,首位‘连中三元’者。

和梅殷一样,黄观侃侃而言:“三皇孙殿下可否知晓,唐德宗贞元元年,关中蝗灾之事?”

“那一年,关中地区连年蝗旱,蝗群‘飞蔽天日,所过赤地’,当时宰相卢杞建议‘蝗乃天灾,人力难制’,反对捕杀;可当地亦然有大量百姓采取诸多方法,抵制蝗灾,但最终依旧失败了。”

“结果次年就爆发‘泾原兵变’,叛军攻入长安,德宗出逃,唐朝中央权威进一步衰落。′j_c·w~x.c,.!c+o-www. ”

“蝗患乃是天灾,非人力所能抵御之,若妄图治理蝗患,或许会使朝廷损失大量钱粮,这后果不是我们所能接受的。”

黄观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显。

这蝗灾,若是没有一定能解决的方法,切勿拿出来,不然的话会使得朝廷这些年来所积攒的钱粮消耗一空。

方才朱元璋要求的是彻底解决蝗患的方法。

说实话,若是普通方法,他们也能拿出来,但这彻底解决,却太难了。

而朱允熥年纪轻轻,虽然是天潢贵胄,但蝗患之事太大了,他们不信朱允熥能拿出来真正完美的蝗患解决方法。

朱允熥打量着梅殷和黄观。

这两个人,可谓是忠实的朱允熥党羽。

历史上,建文元年时,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梅殷就是辅佐建文帝朱允炆的主要大臣之一,建文三年十二月,梅殷奉命镇守淮安,严加防御、号令严格,等到建文四年四月,朱棣大败建文帝军队,平安、马溥、徐真等将领皆被俘虏后,梅殷始终不肯投降。

朱棣派遣使者以进香为借口欲图借道,梅殷说:“进香之事,皇考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可是不孝。”

朱棣听闻大怒,写信给梅殷说:“如今我兴兵清君侧,是顺应天命,不是常人所能阻挡的。”

梅殷割去送信使者的耳、鼻后,并对他说:“留下你的嘴巴,好让你为燕王讲讲什么叫做君臣大义。”

此人很早就站队朱允炆,对朱允炆的忠诚死心塌地,哪怕历史上朱允炆都已经消失不见了,梅殷还是不肯臣服朱棣,最终永乐三年十月,梅殷入朝,在过笪桥时被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等人挤入水中,溺死,二人却上奏称梅殷投水自尽。

而另外一位黄观,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其是明朝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也是整个华夏历史上两个‘六首状元’之一。

黄观,从秀才到状元,历经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