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整个秦国的疆域?
一支队伍再多人,能比得过他秦国的军队?多得过生活在他秦国统治之下的百姓?
所以对于天幕所说的这点,嬴政再清楚不过其中的操作难度和复杂之处。
并且现在,秦国正缺这样的人才。
这汉初三杰,天幕提起的萧何和韩信,听着可比那张良好招揽多了。
想到此,嬴政却不由得轻哼一声。
总之不管怎样,也不能叫那刘邦得了去。
【萧何月下追韩信,甚至都来不及向刘邦报备,足可见萧何对韩信的重视。】
【所以带着韩信回来后,萧何就对刘邦说,要想留下韩信,必然要重用韩信,不然韩信还要跑。】
【这时候刘邦哪还敢驳了他这位后勤大总管的面子,于是说,看在萧何的面子上,就让韩信做个将军吧,先用着看看。】
【结果萧何说,让韩信做个将军,韩信也不一定愿意留下来。】
【这要是放在别人那里,估计都觉得自己被忤逆了,不爱听这话,但是放在刘邦这里,不仅听张良的话,也愿意听萧何的话,再加上信得过萧何,于是就说,让韩信做大将,一点都不拐弯抹角,痛快极了,还直接就想叫韩信进来,让他来拜将。】
【这时候,萧何又把刘邦给制止了,说刘邦一向傲慢无礼,如此认命一位大将,实在是显得太过儿戏,也容易让人心生不满,对于韩信而言,这样的对待显然不会让韩信心悦诚服的,所以刘邦如果诚心想封韩信为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再搭设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显得尊重人。】
【刘邦又听了,还宣布择日会选人拜大将。】
【这消息放出去后,跟着刘邦的这些将领们,一个个都摩拳擦掌,觉得被任命为大将的那个人可能是自己,每个人都暗自高兴和期待着,结果等到了举行仪式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人竟然是管理后勤岗位的韩信,以至于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不服和议论肯定是有的,但刘邦偏偏顶住了压力,还真就将韩信为大将的事情给确定了下来,这魄力也是真够可以的。】
刘彻点头啊点头。
心想这楚汉战争中,最后是他们太//祖能取得胜利,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好不好!
比起那项羽,他们太//祖就是强——
【拜将之后,就要看一看韩信的水平了。】
【于是刘邦就问韩信究竟有什么计策能献给他,让他听听看,结果被韩信反问,现在同刘邦争天下的人是项羽,那请刘邦自己估算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等等,他同项羽一比,究竟谁高谁下?】
【刘邦沉默良久,说自己不如项羽。】
刘彻:“............”
被自己太//祖亲自打脸是什么感觉?
别问。
问就是刘彻也直接沉默以对了。
【韩信也说,认为刘邦也不如项羽。
不过韩信又说,他曾经侍奉过项羽一段时间,所以对项羽有所了解,想在此先谈一谈项羽的为人。】
【接下来这一段话,真可谓是分析透彻极了——】
【韩信说,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能算匹夫之勇。】
【项王虽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
【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同时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
【先来看韩信说的这几段话,又是匹夫之勇,又是妇人之仁,还有项羽的背信弃义,以及起了个十分不好的带头作用等——】
【从上层来说,项羽就毛病一大堆,并且还在诸侯间埋下了隐患。】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说别的,项羽任人唯亲,还不识货,更不懂得分享手中权力以及利益,他营造的所谓内部结构,迟早有一天要从内部瓦解,而且这一天还不会太晚到来。】
“............”
这就很打击人了,项羽有些说不出来话。
项梁则是摇了摇头,不由得低声叹道:“这韩信才跟在你身边多长时间,竟然就能分析出来这么多,可见你......哎。”
到底是自家侄子,还是留了几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