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知否:孙志高的奋斗人生 > 第116章 孙夫子

第116章 孙夫子

孙志高等人带着孙志瑾、孙志安和周康回到县城,把几人安排在东厢房的院子后,便把几人叫到书房。

“志瑾、志安、周康,你们三人接下来着重研读西书五经,不仅要熟练背诵,更要深入理解其中的义理。”孙志高目光看着他们,“上午的时间,用来逐字逐句地钻研经典,结合我给你们的注解以及其他参考书籍,尝试自己解读。遇到不懂之处,做好标记,下午再一起讨论。”

孙志高继续说道,“晚上,你们要将当天所学进行整理,撰写一篇心得,内容可以是对某句话的感悟,也可以是对当天学习收获与不足的总结。我这段时间也会给你们出几套试题,用以检验你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让你们熟悉科举考试的题型与节奏。”

孙志瑾、孙志安和周康听后,纷纷点头,深知孙志高为他们的学业费尽了心思。

从第二天开始,小院里的学习节奏愈发紧凑。

上午,三人沉浸在西书五经的钻研中,下午的讨论时间,气氛热烈。

周康:“志高,我在看《中庸》时,对其中‘和而不流’的释义有些不太理解。”

孙志高:“周康,‘和而不流’是指需要我们坚守内心的原则与道德底线。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的意见,但不盲目附和错误的观点。在官场中,面对不良风气,要保持清醒,不与之同流合污,同时又能与人为善,共同为朝廷和百姓做实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三人在痛苦与快乐中坚持着。

学习的压力如巨石般沉重,那些复杂的义理、繁多的知识点,常常让他们疲惫不堪。

但孙志高讲解知识的角度往往与夫子讲解的不同,更让人通俗易懂且有趣味,所以几人也还算是乐在其中。

而孙志清和孙继业每隔几天便会来到小院,接受孙志高的“洗礼”。

起初,孙志高还会温和地指出他们文章和算学中的问题。

但随着时间推移,孙志高变得愈发严厉。

一次,孙继业呈上文章,孙志高看后,脸色一沉:“继业哥,你这文章论点模糊,论据松散,完全没有抓住重点。回去重写,三天后我不想再看到这样的文章。”

孙志清的算学作业同样遭到严厉批评:“志清,你这算学思维太过僵化!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无从下手。从今天起,每天做十道难题,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不然如何应对科举中的算学考试!”

而孙志清和孙继业虽倍感压力,但深知孙志高的良苦用心。

就还好堂弟/族兄并不是一味的指责他们,还会一一举案例和详细讲解,帮助他们改进。

“继业哥,你看你这篇文章,论述‘地方治理之策’,观点倒是有,可论证太过薄弱。”比如这天孙志高指着孙继业交上来的文章说道,“比如你提到要减轻赋税以缓解百姓压力,却没有具体说明如何在保证地方财政运转的前提下减轻赋税。来,我给你举个例子。”

孙志高起身,在书房的书架上翻找出一本记录各地治理案例的书籍,翻到其中一页,说道:“你看,南方某县,同样面临赋税过重、百姓生活困苦的问题。当地官员经过详细调研,发现可以通过整治土地丈量,清理出隐匿的田亩,对这些新增田亩征税,从而在不增加普通百姓赋税的基础上,保证了财政收入。之后再逐步减轻普通农户的赋税,百姓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地方也更加稳定。你在论述时,就应该像这样结合实际案例,让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再比如孙志清的问题:“二哥,你这思路方向是对的,但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

孙志高拿起毛笔,在纸上重新梳理题目条件,边写边说:“这道题说的是官府修筑堤坝,不同工种的工匠人数、工作效率以及工期之间的关系。你在计算时,只考虑了工匠人数和工作效率,却没注意到题目中提到的汛期时间限制这个关键条件。就好比在实际工程中,如果不考虑汛期,堤坝修得再好,错过时机也无济于事。”

赵毅一开始还很羡慕他们能被大哥亲自指导,但有次刚好听到孙志高批评几人,暗自庆幸:“还好我不走科举这条路,不然非得被大哥折磨死不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