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媒婆的牵线搭桥下,孙家与盛家紧锣密鼓地开始协商定亲事宜。
依照本朝的传统习俗,遵循的是传统“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定亲主要涉及前西礼。
注意:虽以“六礼”为框架,但农家注重实用性和地方习俗,流程比较简洁化;富贵人家或官宦之家则注重礼法细节和家族体面,流程繁琐且聘礼贵重。
孙家和盛家己经过了纳采,便到了问名,两家人先是郑重地交换了八字。
周氏小心翼翼地将孙志高的八字写在一张红纸上,用锦帕包好,交给张媒婆交由盛家。
盛家那边,李氏同样准备了淑兰的八字,通过张媒婆转交给孙家。
接下来,便是两家分别找大师合算八字、合帖,其实也只是走个过程。
道观里香烟袅袅,庄严肃穆,大师闭目凝神,手指轻轻拨弄着念珠,口中念念有词,开始推算。
不一会儿,大师睁开眼睛,微微点头,缓缓说道:“此二人八字相合,乃是天作之合,婚后定能夫妻和睦,子孙昌盛。”
听到八字相合,周氏和孙志高都松了一口气,心中满是欢喜。
而盛家这边,盛维和李氏也感到十分满意,觉得这门亲事越发顺遂。
随后,两家人又开始商议定亲的时间。
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定下了一个黄道吉日,准备在两个月后举行定亲仪式。
商议好定亲时间后,孙志高和周氏便赶回了孙家村。
孙有田和老李氏看到孙儿回来,虽是高兴,但也纳闷,这不过节不放假的,回来是出什么事了?
孙志高和周氏走进堂屋,一家人都围坐过来。
周氏清了清嗓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爹,娘,志高要和县里的商贾大户盛家定亲了!”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随后脸上纷纷露出惊讶的神情。
老李氏激动地拉住孙志高的手:“快跟阿婆说说,是怎么回事。”
孙志高便将与淑兰相识,以及求亲、商议定亲的过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孙志高接着说道:“我和阿娘也没什么经验,这定亲之事,还是需要家人的帮衬。”
毕竟大房两个儿子都娶亲了,连二房的志瑾哥都在今年年初结了亲。
他娶了镇上赵家亲戚的闺女,由二姐立夏撮合的,明年还打算下场试试科举。
孙有田听了,点了点头:“这可是大事,是该好好合计合计。”
于是,一家人开始商量聘礼。
孙有田与家里商议,由公中出一部分钱,买一些田和首饰作为聘礼。
孙有田捋了捋胡须,说道:“咱们在县城附近买几亩好田吧。虽不多比不过对方的大家大业,但也是咱们家一份心意,首饰则选些贵重的,不能失了礼数。”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但大部分聘礼还是得由孙志高自己出。
三房这些年积攒了不少,再加上孙志高偶尔参加一些诗会、文会获得的奖赏,倒也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
他决定拿出大部分积蓄,为淑兰准备一份丰厚的聘礼,不能太寒酸。
他想着这段时间还得去郊区看看能不能打上一对大雁。
之前大姐孙桂秋成亲的时候也曾提过,本朝视大雁是忠贞和信义的象征,若能在定亲时送上大雁,那是再好不过。
几个嫂子也凑了过来,说道:“我们可以帮忙准备一些绣品,到时候当作添箱之物,也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她们嫁过来的时候就知道孙家能有现在的好日子全靠这个小叔子,也不介意卖个好。
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都在为孙志高的定亲之事出谋划策。
而在盛家,也在为定亲之事忙碌着。
李氏和淑兰商量着嫁妆的事情,盛家打算给淑兰准备丰厚的嫁妆。
除了铺子,盛家还准备了许多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家具摆件等嫁妆。
她一边挑选,一边在心里默默念叨,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不能让她嫁过去后缺这少那。
每一件嫁妆都承载着她对女儿深深的爱与牵挂,她吩咐下人,将这些嫁妆一一登记在册,确保没有遗漏。
李氏说道:“为娘给你准备了好几间铺子,有宥阳县也有扬州的,这些铺子是咱们盛家的产业,以后你有了自己的收入,也能过得自在。就算孙秀才那边有什么变故,你也有立身之本。”
说罢,她伸手拿起一只镶着红宝石的金簪,在淑兰的发髻旁比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