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守忠也走后,家里愈发安静。
孙有田时常坐在院子里,望着远方,默默抽着旱烟,脸上的皱纹似乎又深了几分。
大伯则带着远哥儿下田去了,虽说农闲,可总有忙不完的零碎农活。
还要准备一家人过冬的柴,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山林间,大伯和志远便肩扛着满满的柴火归家。
老李氏则总是在屋里念叨着,担心儿子在外面吃不饱、穿不暖。
周氏、大伯母林氏和二伯母郑氏虽然照常操持着家务,但言语间也少了往日的欢笑。
孙志高和堂兄堂姐们也察觉到了家里的异样。
以往总是在院子里嬉笑玩闹的他们,如今也变得小心翼翼。
孙志安不再像从前那样拉着孙志高上蹿下跳,两人更多时候是坐在屋檐下,安静地看着大人们忙碌。
有一次,孙志安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凳子,发出“哐当”一声响,他吓得赶紧把凳子扶起来,生怕吵到沉浸在担忧中的家人们。
日子一天天过去,孙志安每天都会拉着孙志高跑到院门口张望,盼着父亲能早日归来。
孙家离村口不远,因此,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村口传来一阵喧闹声。
孙志高定睛一看,便看见村路口村里人和二伯孙守礼正扛着工具,迈着略显疲惫的步伐走进村子。
孙志高提醒着安哥儿,兴奋地大喊:“你阿爹回来啦。”一边喊一边转身跑回家通知大人们。
孙志安则跑向孙守礼,家里其他人听到喊声,也纷纷从屋里跑出来。
二伯母郑氏眼眶瞬间红了,快步迎上前去,接过孙守礼肩上的行囊,心疼地说:“孩他爹,受罪了,可算回来了。”
孙守礼的身形明显瘦了一圈,原本合身的衣衫如今显得有些宽大,但脸上却带着劫后余生的笑容。
孙有田放下手中的旱烟,走上前,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老李氏拉着孙守礼的手,上下打量着,嘴里念叨着:“受苦了,受苦了。”
一家人簇拥着孙守礼回到家中,厨房里又升起了袅袅炊烟。
二伯母忙着给孙守礼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大伯母和周氏在一旁帮忙,家里再次充满了温馨的气息,之前因服役而笼罩的阴霾也渐渐消散 。
老李氏扎起围裙,一头扎进厨房,她先是从橱柜里拿出一块新鲜的五花肉,那肉色泽红润,肥瘦相间,在案板上被切成大小均匀的方块。
随着“噼里啪啦”的声响,肉块下锅,瞬间被滚烫的油花包裹,不一会儿,便煎出了诱人的焦香,厨房里弥漫着浓郁的肉香。
这边,二伯母郑氏也没闲着,她正揉着面团,准备做一道孙守礼最爱吃的葱花烙饼。
她将面团擀成薄厚均匀的面饼,刷上一层香喷喷的猪油,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和少许盐巴,再将面饼卷起,盘成螺旋状,重新擀平。
孙守礼看着这一桌丰盛的饭菜,眼眶微微泛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几个孩子们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红烧肉,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孙守礼先后夹了一块红烧肉放入父亲孙有田和老李氏碗中,说道:“阿爹,阿娘,您们先吃。”
大家一边吃一边听孙守礼讲述服徭役的经历。饭后,二伯母早己准备好了一大桶热气腾腾的洗澡水。
孙守礼走进浴室,褪去一身的疲惫,在温暖的水中泡了许久,随后擦干身子,拖着略显疲惫但满足的身躯走进卧室,倒在床上,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